第B05版:老法今说

古代也有“延迟退休”

刘永加

本文字数:3470

  □  刘永加

  延迟退休政策终于出台了。

  其实,在古代也有退休制度,某些特定的时候,一些官员也出现了“延迟退休”的情况。

  唐代常常留任官员

  古代退休叫“致仕”,始于秦汉,发展到唐代更趋完善,对官员的退休年龄及待遇等方面都有了明确规定,“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说明在唐代官员退休年龄定在七十岁。

  但是在唐代也有政绩显赫,年过七十“齿力未衰”,被皇帝留任延迟退休的,这些人多为元老重臣,因工作所需而虽经本人多次要求致仕,但诏令不许,其中有杜佑、裴度等。杜佑历经三帝宰相,功勋卓著,就是在他七十岁时不但没有退休,还被委以司徒的重任。裴度也是历经三帝,数度任相,七十多岁还被晋位中书令。

  还有一位直至干到八十六岁才退休的“老干部”,他就大名鼎鼎的贺知章,他是古代“延迟退休”的典范。贺知章是状元出身,起初的时候,晋升得有点慢,六十岁之后竟然开挂了一般,受到了唐玄宗的重用,也不提让他退休的事;开元十三年(725年),六十六岁的贺知章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此时已经八十高龄的贺知章,再次升职为正三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他仍然尽职尽责,忠于职守。

  直到天宝三年(744年),八十六岁高龄的贺知章才告老还乡。对于贺知章几十年的贡献,唐玄宗很重视,亲自为其饯行,并令六卿百官也都到长安青门送别,唐玄宗还赋诗惜别:“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好友李白也为他写了一首诗《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贺知章退休回到故乡后,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一草一木,感慨万千,写出了一首名传千古的诗篇《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宋代官员大多恋栈

  宋代沿袭了唐代的致仕制度,官员也是七十岁退休,但由于宋代官员的优厚待遇和权力的魔力所致,令一些官员十分贪恋官位,出现了不少自愿“延迟退休”的官员。

  宋代年老而不肯致仕的官吏很普遍,王嗣宗七十三岁高龄还想再知许州,他历事太祖、太宗、真宗三帝,素以严明著称,“为中丞日,常忿宋白、郭贽、邢昺七十不请老,屡请真宗敕其休致,又遣亲属讽激之。”可是等他自己到了退休年龄,他却“犹享厚禄,徘徊不去,尝谓人曰:‘仆惟此一事,未能免物议。’众皆嗤之”;“掌金吾三十余年”的吴虔裕坚决不肯七十致仕,他曾慨然说:“我纵僵仆殿阶下,断不学王彦超七十致仕。”他的意思是王彦超七十致仕退休后的境遇很不好,所以他宁愿“延迟退休”。宋仁宗时“比有年余八十,尚在班行”也不少;庆历年间更有“虽七十而未衰及别有功状,朝廷固留任使者,勿拘此令。”

  对于此类恋栈者,宋朝廷也不是不管不问,宋太祖在乾德元年(963年)就曾对年过七十而尚无退意一个大理寺卿,下诏勒令致仕。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宋朝廷进一步规定,年到七十,如果不是自动请退,而是被御史台纠察而特令致仕的,就不给子弟官职和本人全俸。

  皇祐中知谏院包拯、吴奎上书:“愿令御史台监察年七十以上,移文趣其请老,不即自陈者,直除致仕”,后经吴奎再次“请详前奏施行”,朝廷才不得不下诏:“少卿、监以下,年七十不任厘务者,御史台、审官院以闻。尝任馆阁、台谏及提刑者,中书裁处。待制以上能自引年,则优加恩礼。”

  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凡文武宫吏七十以上未及致仕的,不再考课迁官。这一决定一直沿用到南宋后期。南宋理宗时,吏部考功郎官刘汉弼奏请:“诸年七十以上,不在磨勘之限。”磨勘就是根据考绩以定升迁的制度,意思是七十以上的就不再参与考核了。南宋孝宗初年,再一次规定,年至七十,除不准磨勘转官以外,遇郊祀等大札还不准“奏子”“推恩”或“奏荐”,是指的取消其致仕荫补的优待。这些措施的实施,或许对那些不愿退休者有所惩戒,不再想着延迟退休。

  明代退休时间不定

  明代退休年龄也是延续了前代的一些规定,但明初致仕年龄提前到了六十岁。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又提出“凡官员年七十以上,若果精神昏倦,许令亲身赴京面奏”,经过核实确系不能继续为官任职的,方准告退。这次,明太祖又把致仕年龄延迟到七十岁以上。

  明太祖时,还有另一种“延迟退休”,对那些声望较高的儒臣,也会破格慰留。国子监司业王嘉会,“须发皓白,终日危坐,堂上肃然”,是位德高望重的名儒,以老请归,却被“优诏留之”。国子监祭酒宋讷成绩尤其突出,累迁为祭酒,直到近八十岁才退休。

  明太祖以后,虽然法定的致仕年龄是七十岁,在官吏致仕年龄上实际操作上,仍然是多变的。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诏令:“凡文武官七十以上不能治事者,许明白具奏,放回致仕。”这是说七十岁以上也不是非致仕不可,除非说明自己“不能治事”,方可享受致仕的待遇;明宣宗宜德十年(1435年)则诏令“文武官年未及七十,老疾不能任事者,皆令冠带致仕。”这是说年龄不到七十岁的,具备“老疾不能任事”这一条,也可以致仕,即可以提前退休;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也曾下诏:“在京文职,以礼致仕者,五品以上,年及七十,进散官一阶。”这是说,对于文官年龄到七十岁退休的,还可以晋升一级,显然是为了提升退休待遇。

  更为奇怪的是,明孝宗以后,官吏因病退休年龄竟然可以大幅度提前。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题准“凡告疾官员,年五十五岁以上者,冠带致仕。”他这是说,病退可以提前到五十五岁。明世宗在执行官吏致仕上,硬性规定因故乞请致仕,也必须年达六十以上。嘉靖四年(1525年),诏令“有假托养病致仕者,不准。年六十以上,方准致仕。外官有不奏弃官,及奏不候命而去官者,该部科道及抚按官纠举。”这是说,官吏乞退,既不准以有疾为借口,还需要达到六十岁以上,奏请后一定要等到批准,才能离任,否则便要被纠举告发,要受到惩处,可见限制还是比较严的。

  明神宗时就有不一样了,对不肯致仕者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万历九年(1581年)神宗对王府官致仕下了道诏令:“王府各官不拘见任候缺,巡按御史查其年六十五至七十、八十岁以上,纳银人员历任十年以上,原由医士、乐舞生、厨役出身,历任二十年以上,悉令致仕。”硬性规定这几种公职人员,必须按照相应的年龄致仕退休。

  清代退休要看考核

  古代致仕方法大多是自陈乞退,也就是史籍屡见的乞骸骨、告老、请归之类。

  然而,古代完善的致仕退休制度,到了清代更有了一个新的变化——退休看考核。

  清代对于官吏有着完善的考核制,而对于一些官吏的致仕需要朝廷与地方的考核决定,考核三年一次,京官称为“京察”,外官称为“大计”。考核时,不称职的官吏分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软、无为、不谨、贪、酷八种,称为“八法”,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提问、革职、降级调用等处置,其中“年老有疾者休致”。

  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帝即亲试过编检以上官吏六十二人,对其中衰病者许自动乞退,甚至给予了优厚待遇。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有条对内阁的上谕,很能说明问题:“敦拜向为司官,朕荐次擢用至尚书,并无效力勤劳之处,凡事不留心,详察声名亦不住。廷议系国家大事,前曾有事会议,敦拜全不谙事理,恣意妄言。彼时即当黜退。今既以年老乞休,著解吏部尚书任。彼并非有劳旧臣,不必予以优旨。凡为人臣者,虽当暮年,宜更加意洁己,勤劳王事。如谓年老略不留心诸务,黾勉自效。”康熙还曾谕吏部:“朕观侍郎严正矩、章云鹭、通政使霍叔谨,才具庸常,不能尽职,俱着以原官致仕。尔部即遵谕行特谕。”这里面有一个重点就是,康熙对经过考核,发现能力庸常政绩平平的大臣,采取的是以“原官致仕”办法打发他们回家。

  乾隆帝也是沿袭了这一做法,其目的为淘汰不合格官吏。他在乾隆二年(1737年)一次上谕中说:“翰林乃文学侍从之臣,所以备制诏文章之选。朕看近日翰詹等官,其中词采可观者固不乏人,而浅陋荒疏者恐亦不少,非朕亲加考试无以鼓励其读书向学之心。”于是他亲自命题测试这些翰林,命“自少詹讲读学士以下、编修检讨以上”都要参加,不许“称病托词”。

  乾隆帝亲自阅卷,分出成绩四等,分别予以升、降、改补和原品休致四种处置,显然最不济也得以原品退休。乾隆年间共举行过五次此类的考试,其中乾隆八年(1743年)考试后被强行致仕的竟然十九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那次也有十一人。

  雍正六年(1728年)对“年老”者有所宽松,规定:“凡年老而能办事者,勿入八法。”也就是说,虽然到了致仕之年,但因工作需要而精力充沛的,可以不在致仕之列,也就是可以“延迟退休”。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5古代也有“延迟退休” 刘永加2024-10-16 2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