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季张颖
“我的诉求是要求她们家拆除安装的外置晾衣架。”“晾晒衣物是我合理的生活需求,况且在她提出异议后,我们家的晾晒频次和晾晒方式已经有所改变。”……
这是一起以社区巡回审判方式审理的发生在徐家汇街道某小区的相邻关系纠纷案件,原被告之间的“针锋相对”暴露出基层治理的痛点。
从一个精准感知的痛点,到一场具有典型性的社区巡回审判,这是徐汇区在全市率先通过后端司法大数据与前端城运大数据的碰撞比对,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的一次有力尝试。
“通过两端数据的碰撞,我们及时发现街道、片区的多发易发矛盾纠纷,让隐患在源头得到有效化解,以数助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在近日举行的徐汇区社区巡回审判赋能基层治理工作暨“徐家汇街道巡回审判点”启动活动上,徐汇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则立表示。
邻居外墙安装晾晒衣架 谁来还我采光?
侯女士和李女士同住在徐汇区蒲汇塘路上的某小区里,双方是上下楼邻居。由于小区是高层住宅,没有外置晾衣架,为了方便晾晒衣物棉被,住在楼上的李女士自行在自家卧室外墙上安装了两个折叠衣架,此举引发了楼下侯女士的不满。
“他们家晾晒衣物的数量又多、频次又高,而且晾晒时老是耷拉得很长,遮挡到我家房间窗户的部分区域,影响了房屋的采光和通风。”庭上,侯女士提出,因为双方居住的楼房是沿街高层建筑,而李女士在晾晒衣物过程中又经常使用不锈钢或塑料衣架,如果固定不当或遇大风天气,极易引发高空坠物危险。
为此,侯女士就晾衣架的拆除事宜与李女士进行了多次沟通,都没能达成一致。居委会也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也未能达成调解协议。“我们小区业主公约中明确约定高层住宅不得安装外置晾衣架,物业公司也曾上门出具过整改通知书,但他们家始终不予整改。”
对侯女士的这番说法,被告席上的李女士不予认同。“在他们家提出异议后,我们家的晾晒频次和晾晒方式已经有所改变,消除了对其的影响,我们现在也愿意拆除北阳台外面的那个晾衣架,保留另外一个,但他们不同意这一方案。”
庭审现场,围绕被告李女士是否对原告侯女士相邻权益造成妨害这一争议焦点,该案主审法官姚铭潮组织双方进行了举证、质证、辩论,充分保障原被告双方的诉讼权利。案件未当庭宣判,法院将根据查明的事实及在案证据等,择期作出判决。
数据助力研判 发现潜在诉讼增长点
“外墙安装晾晒衣架在高层住宅中普遍存在,目前尚无法律规定明确将其纳入违法建筑的范畴,这也是因此容易引发邻里纠纷的问题所在。”姚铭潮告诉记者,而将这一相邻关系纠纷案件作为徐家汇街道巡回审判点建成后的首个开庭案例,其实正是基于“司法+城运”的数据碰撞。
“从法院的收案数量或者结案数量上研判辖区内多发纠纷的类型,的确可以作为一种可行性的参考,但这种数据往往有滞后性,当案件已经进入法院审判流程,其实也已处于矛盾激化的程度,我们更想做的是源头发现、提前研判。”
徐汇法院立案庭副庭长、“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主任王宏霞和记者谈到,为此,今年以来,徐汇法院在全市率先探索与区城运中心展开合作构建数字场景,通过大数据碰撞,深挖后台的司法大数据和前端的城市运行大数据,形成12345热线、110警情、信访、法院诉讼等多维度数据视野,精准感知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堵点,分析出街道、片区多发易发纠纷、矛盾隐患。
“以徐家汇街道为试点,我们进行了数据碰撞,发现从总量上看,街道商事纠纷数量仍较多,这与街道商事主体数量多、商业活动繁荣、市场交易频繁有密切关系。同样,从民事案件方面看,服务合同类纠纷也是比较多的,这类纠纷多集中于健身、美容、教培、婚恋领域。”
姚铭潮告诉记者,通过大数据碰撞,对城运中心信访投诉、人民调解案件、法院诉讼案件进行综合研判后发现,尽管今年上半年徐家汇街道相邻关系类纠纷仅28件,总体案件数量不高,但从徐汇区城运中心涉该类纠纷投诉138条的情况来看,该类纠纷短期内存在激增可能,“这些投诉件涉及上下楼漏水、侵占公共空间、违规加装门窗、加装电梯等纠纷,未来可能成为潜在诉讼增长点,这让我们可以预测到社会矛盾点,提前做好前端防范。”姚铭潮表示。
社区法官+“甘棠”社工
巡回审判点建在“生活盒子”里
在数据赋能的基础上,徐汇法院“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还将标准化法治服务嵌入全区“生活盒子”,在区委社会工作部的支持下,确定了一批“甘棠”社工,与社区法官形成常态化对接,为社区巡回审判赋能基层治理提供保障。
“这些‘甘棠’社工作为我们向基层延伸的触角,扮演的是‘前哨’的角色。他们都是来自于基层的社区工作者,能够及时掌握和反馈所在社区的潜在矛盾。”王宏霞告诉记者,对于简单问题,通过社区法官的对接指导培训,“甘棠”社工就能帮助化解在一线,而对于疑难复杂件,则根据对接联络机制,可以逐级上报合力化解。
“目前,全院共有100余名法官和法官助理对接‘生活盒子’,与此次任命的79名‘甘棠’社工共同打造标准化对接队伍。”王宏霞介绍道。
徐家汇街道汇翠居委社工刘晓慧就是新任命的一名“甘棠”社工。“今后工作中,不仅要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更要及时与社区法官沟通对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提升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
记者获悉,在巡回审判布局上,目前,徐汇法院已实现全区13个街镇全覆盖和民商刑案由全覆盖,审判点的建设采取标准化固定审判点和因地制宜机动开庭相结合,这些巡回审判点大多建在“生活盒子”里,实现让纠纷止在家门口。此次活动中,徐家汇街道、虹梅路街道、漕河泾街道、斜土路街道、长桥街道、华泾镇等首批6家标准化“巡回审判点”揭牌成立。
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
完善“家门口”解纷服务体系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对矛盾化解的专业性、时效性要求更高,但现实的问题在于,大量的矛盾纠纷无法依靠基层调解力量化解,既造成基层治理沉重的负担压力,也给有限的司法资源带来挑战,造成法院案多人少矛盾凸显。”
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林晓镍看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社区巡回审判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是法治化轨道上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
“徐汇区作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经济活跃、社会活动频繁,如何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尤其突出。此次区法院和区委社工部联合启动巡回审判点,是主动适应形势、赋能基层治理的一次积极尝试,是整合资源、破解难题的有益实践,也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徐汇区‘家门口’解纷服务体系建设。”徐汇区委政法委书记习挺松谈到。
下一步,徐汇法院将以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为目标,以就地就近实质解纷为重点,用好司法大数据、城运大数据,发挥好“甘棠”社工前哨作用,精准预防化解社区多发易发纠纷,精准服务对接新质生产力的法治需求,精准激活提升法治宣传实效,将法院“巡回审判点”与“三所联动”机制深度对接,推进“抓前端、治未病”,实现“审判一件、化解一批、教育一方、治理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