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安保护送你出去时,你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罪犯,尽管你并没有做错什么,这是一种羞辱和不人道的行为”……
近日,以哥特暗黑美学、前卫设计闻名的美国设计师瑞克·欧文斯与妻友参观故宫,事后同行友人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其一行因着装问题被安保人员劝离,并对此表示极其不满,引发不小争议。
穿衣“自由”不是没有分寸和界限
每个人都有穿衣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没有分寸和界限,总要考虑具体场合和对他人观感。无论中外,很多场合都会基于文化、礼仪等因素对来宾穿着作出要求,有的要求还相当正式。故宫参观须知中明确写着,“请保持衣容整洁。不要做出有碍观瞻、有损形象的行为”“衣容不整者谢绝入院”。而欧文斯一行的装扮,用“暗黑怪异”来形容应不为过,事实上也频频招致路人侧目,显然与“衣容整洁”的标准不符。
大千世界,审美参差多元,是美是丑,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但评价穿着与装扮,肯定不只有“自由”这把尺子,更有对公共秩序的遵守、对文化礼仪的尊重、对他人感受的关照。何况,故宫博物院并不只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地标,到此参观游览,更要考虑穿着装扮搭不搭调、抢不抢戏。换句话说,他们这身装扮去漫展、去时装秀,或者在西方国家参加万圣节,展现“前卫时尚”,不会有人介意。但跑到历史文化场所打卡抢镜,就十分煞风景了。
尊重是相互的。就这件事情来说,显然不是这几位的穿衣自由不被尊重,反而是其不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没有入乡随俗那根弦,“秀过了火”。故宫工作人员把他们请走,有理有据,没毛病。
错的不是装扮,而是观念。秀时尚、秀前卫没问题,但摆出一副“你们都得理解我”的姿态,动不动给别人扣“不尊重”“不人道”的帽子,这才是真正令人无法理解的地方。
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这才是真的“时尚”。
着装的包容开放和文化尊重如何平衡
公共场合有特殊的着装要求,其实很常见,国外也有“d r ess code(着装要求)”的说法。比如一些场合会要求着正装,一些场合禁止穿短裤、短裙,一些场合还要求脱鞋。通过着装来表达一种心照不宣的诚恳与尊重,是一种共通的人类心理。
故宫博物院参观须知也有一些可以对应,比如:衣容不整者谢绝入院。
但故宫作为一个向国内外开放的大众景点,具体的着装要求恐怕不那么容易清晰界定。在舆论印象里,故宫其实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场合。参观故宫的游客,他们可能会身着T恤、西服、吊带、短裙、牛仔裤;也可能身着或租或买的复古服装等等。
故宫是一个历史古迹,但也是个现代景点。上述的游客装扮,未必符合古代建筑的历史情境,但是作为现代景点却又是合适的,也无所谓不尊重文化。原因也很简单,景点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历史还原,相反,它们都只是现代空间里的一部分。
那么对于这样面向大众的景点,所谓着装要求到底规定到什么程度,其实颇值得研究。一个越面向大众的场合,理论上越需要开放;但人们如果有着诸如文化寄托的因素在,那么自然又有某种固定的行为期待。由此,就容易引发一些冲突。
事实上遇到类似问题的不只是故宫,比如此前也发生了不少cosplay装扮被地铁要求卸妆的案例,也曾引发众多争议。地铁同样是一种理应无差别服务公众的设施,那么能否因为着装而拒绝一些乘客?拒绝的理由又能否成立?这些话题往往存在模糊的空间,也总能掀起讨论。
在讨论中有一些诉求就越来越清晰。比如有人觉得如果是恐怖装扮可能会吓到孩子,过于浮夸可能会引发人员聚集等。无论这些理由是否成立,但至少算个进步:最起码开始明确标准,人们的讨论有了目标,今后也有了可操作空间。故宫这起风波是个提醒,即一些面向国内外游客的景点,必然会面临来自天南海北的“文化冲击”。那么也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合理的边界,形成共识性的着装规范并广而告之,在包容开放和文化尊重之间求得平衡。综合自北京日报、成都商报等(谚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