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声音

别让不实举报困扰老师

王琦

本文字数:955

  □王  琦

  近期,半月谈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由于成本小、门槛低、渠道广,少数学生或家长随意举报老师的情况逐渐多发、频发,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耗费大量精力回复、应对各种举报。一些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获得感和责任感因此降低,在工作中变得消极。

  举报机制作为一种监督手段,在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这一机制被滥用,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让举报回归其监督本位,为教师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宽松的工作环境。

  不实举报对教师的伤害是深远的。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他们的工作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不实举报不仅损害了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还可能影响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一些教师因为害怕被举报,不敢正常管理学生,甚至对教学工作产生消极情绪,这无疑是对教育事业的极大伤害。

  同时,不实举报还浪费了宝贵的行政资源。每当接到举报,相关部门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调查核实。如果举报内容不实,这些努力就将成为无谓的消耗,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还增加了社会成本。更重要的是,这种滥用举报权的行为会削弱公众对举报制度的信任,损害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明确举报主体的权责,完善举报流程机制。举报平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明确的举报标准和受理条件,要求举报人提供必要的佐证信息,确保举报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同时,要建立初步审查机制,及时驳回那些明显失实、无理的举报,减少对教师的不必要干扰。

  其次,对于查证不属实的不实举报,相关部门和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正名,恢复其名誉。这不仅是对教师的公正对待,也是对教育事业的负责态度。同时,要加强对涉事教师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拾教学信心。

  最后,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家长和学生合理行使监督权。家长和学生是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监督对于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监督权的行使必须建立在了解、理解和尊重教师工作的基础之上。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消除误会和隔阂,共同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不实举报对教师的困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其危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维护教育的正常秩序,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声音 A03别让不实举报困扰老师 王琦2024-10-23 2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