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王葳然
本报讯 昨日,杨浦区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自2020年以来,该院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隐私案件情况,并发布相关案例。
近年来,随着电商、外卖、社交、工作等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公民在享受互联网经济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杨浦区检察院共受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审查逮捕案件19件20人,起诉案件34件44人。
据介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犯罪案件总体数量下降,但出现更加新颖的犯罪方法。犯罪分子充分利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买卖、交换、利用职务便利获取、非法下载、拷贝窃取等多种手段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再利用门户网站、社区论坛、聊天APP、网络邮箱等途径买卖公民个人信息。
同时,大部分案件涉及公民信息的数量超过1万条,案件中侵犯的公民个人信息除了公民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微信号、住址等常见的信息外,还包括职务信息、车辆信息、理财信息等,甚至有些是特定身份群体的信息,如医生的住址、联系方式、工作岗位等信息。
为加大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司法保护力度,该院梳理形成相关建议,包括强化对从事相关信息行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加大对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设备的打击力度,规范公民个人信息的储存、传递方式等;同时,网络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信息源头和关联犯罪的打击力度;对于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获取个人信息的电商平台或其他主体,要对数据库信息进行自查和漏洞修补,防止员工因职务便利泄露、毁损、丢失公民个人信息。
杨浦检察院也将持续加强信息安全普法宣传,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公民个人信息的认识程度,强化行业企业的监督管理意识,形成全社会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打击犯罪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