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王葳然 通讯员 姚彦静
实名制注册的电话卡,居然涉嫌电信诈骗?近期,普陀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案件,通信公司上门维修人员将客户实名办理的电话卡非法出售。检察院对利用工作便利非法出售客户电话卡的黄某、马某,以及收购电话卡的上家刘某提起公诉。
多地多个诈骗电话为同一号码段
2022年末,徐女士接到一个“××2”开头的电话,对方自称是银行保险监督委员会工作人员,严肃告知徐女士在京东使用的白条业务是违规的,继续使用会影响征信,需要转账一笔钱到安全账户解决。徐女士信以为真,按照要求下载了两个远程通讯APP进行语音和视频。在对方的指示下,徐女士分别从工商银行APP和京东金融平台贷款2万余元和4万余元,转入对方提供的账户。
虽然收款账户为个人账户,但这并没有引起徐女士的警觉。就在她再次被要求下载其他几个金融APP进行贷款时,徐女士同事发觉异常,提醒徐女士可能为诈骗电话,此时徐女士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在徐女士被骗的同一时间,相同号码段开头的诈骗电话频频响起,全国多地均有人报警称接到“××2”开头的诈骗电话,被骗人数众多,被骗金额1万元至70万元不等。
经查,该号码并不是虚拟号,都来自某通信公司真实用户注册的手机号,通信公司后台记录显示,这些被用于诈骗的“××2”段电话均由维修人员黄某、马某二人上门服务时为客户办理。
哄骗老人办电话卡并非法出售
2023年初,黄某、马某二人被抓获到案。原来,通信公司将包括维修在内的部分业务外包给了专门的公司,黄某、马某均为外包公司维修员工。二人供述,他们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上门维修通信设备。几个月前,黄某在营业店门口结识了一名陌生男子,先是介绍了许多年轻人来办卡。后来,索性直接向黄某购买电话卡,每张电话卡开价200余元。
轻而易举就能获利,黄某十分心动,拉上同事马某一起干起了卖卡的勾当。此后,二人上门维修设备时,一有机会就以完成公司指标、优惠活动等为由劝说客户办理电话卡,往往帮客户办理四张电话卡,自己私自留下两张,给出的理由或是回公司备份、或是电话卡丢失。短短一个多月,黄某、马某就私自截留了50余张电话卡并卖出,牟利1.8万余元。经查,其中十余张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涉案金额200余万元。
在选择开卡人群时,二人刻意选择年纪较大的老年群体办理,很多老年人搞不清楚开卡流程,稀里糊涂就开了卡。而且由于黄某、马某是通信公司派来的官方维修人员,多数客户并无疑心。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办理的电话卡会被卖给诈骗分子。
5月30日,普陀区检察院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对黄某、马某提起公诉,并提出从业禁止建议。同时,启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程序,要求黄某、马某等人赔礼道歉。7月22日,法院依法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分别判处黄某、马某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同时对二人宣告从业禁止,并就自己的犯罪行为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说法>>>
检察官在办理案件时发现了该案中存在违规开卡的行为。为了完成推广任务,外包公司鼓励维修人员在上门维修时向用户推销电话卡业务,于是授权了部分开卡资格,通过手机端的专用业务软件在客户家内即可完成实名认证并开通手机号。根据检察官调查,在客户家开卡,难以核实开卡人真实身份、其对电话卡的实际需求,进而导致大量空白电话卡处于“监管盲区”。此外,由于公司疏于管理,维修员工直接参与业务推广工作,导致多张实名制电话卡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为此,检察机关制发检察建议,建议相关公司在开展相关业务前,加强对员工进行的培训,提升员工反诈意识,切实履行好合理注意义务。同时,加强对空白电话卡的统一管理,并对已办电话卡的情况开展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