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法学院

第七届清华大学世界法治论坛综述

新科技背景下法学教育的挑战与革新

朱非

本文字数:1571

  10月26日,第七届清华大学世界法治论坛开幕。本届论坛以“科技与法治”为主题。与会专家共同探究法学教育在科技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人才培养机制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周光权教授表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法学教育的质量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法学院要发挥清华大学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通过推动学科交叉,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人才培养机制。未来,法学院将在司法机关、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坚持走法学学科发展的国际化道路,持之以恒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智能科技导向的法学思维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教授以“新科技革命的冲击与法学教育的未来”为题发言。他认为,在人工智能逐步介入司法实践的背景下,法学教育应适应新时代需求,通过边际融合和纵深挖掘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法律人才。他主张,整合法学与人工智能学科,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智能科技导向的法学思维。法律教育不应将法律人才培养成科技专家,而应专注培养不可替代的高层次法律能力,维护人类的道德价值与尊严。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栗峥教授以“法学的生成式、链接智能与数字戒断”为题发言。他认为,传统法学依赖于“文义术”,真正意义上落地的人工智能法学则必须以计算为基因,而非工具。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回答生成什么、拿什么生成、怎么生成、能生成出什么这四个问题。他分享了一个运用贝叶斯公式的案例,展示如何用数学公式解决传统自由心证问题,以量化方式形成科学化依据。他提出,要拿数学基本公式而不是浮在表面的各种模型或开源软件生成出一种靠计算获得的解。未来法学面临两种解,碳基解与硅基解,要在两种解的辩证关系中寻找法学的答案。

  科技发展背景下法学研究路径应当多元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郭雳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行业和法学教育”为题发言。他表示,当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人所创造的智能生物,辅助人们实现正义,也给法学教育和法律实践带来巨大冲击。例如,资深律师通过科技支持,无需传统的团队规模即可完成工作,加剧了法科学生就业难度。这种背景下,法学训练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指导机器找到正确方向、如何找到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尽管有很多变化和挑战,但国内外法学院依然有着不变的共同使命。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秦天宝教授以“科技创新背景下法学研究进路的发展”为题发言。他认为,科技进步带来社会进步,也引起了新的法律问题,造成了一些法律空白,影响了法律的实施,因此需要以法律规制科技,规范和引导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预防和救济科技风险及危害后果。在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部门法之间的边界被打破,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藩篱被突破。法学研究的路径应当是多元结合的。他按照传统部门法学原理和制度对新兴科技问题的适用性程度区分了三种情形,提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用法律制度为科技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教授以“科技创新与法学发展”为题发言。他认为,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要素是掌握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因此必须发展新质教育。发展新质法学教育,法学院校具有最大的义务和责任,务必要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当前必须明确高素质人才的基本标准,解决现阶段人才普遍存在的外语能力不足、技术掌握不充分、教育能力和知识体系发展情况不匹配等问题。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莫纪宏研究员以“要将科技思维有效融合于法治思维中”为题发言。他认为,法学界面临的共同课题是,如何将科技思维融入法治思维,用法律制度为科技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立法工作要重视科学性,要制定符合科技发展情况的法律。现代科技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法律关系的结构,如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合同、劳动产品等法律规则的影响。这一进程中,需要注意处理好民主和科学之间的价值冲突,可能要对少数的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群体加以职业伦理道德的限制,以维持正常的科技发展秩序,确保科技被用于更好地服务人类。(朱非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学院 B02新科技背景下法学教育的挑战与革新 朱非2024-11-06 2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