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陈颖婷
“自己的身份证能借给别人吗?亲戚朋友要借怎么办?”昨天,在奉贤区庄行镇浦秀村生活驿站,一群阿姨围坐在桌边,仿佛“小学生”般认真聆听“法治带头人”诸建源上普法课。接地气的方言、轻松幽默的话语,让阿姨们在笑声里牢牢“植入”了法治观念。而这样的场景是申城“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最常见的场景。
去年12月,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正式印发了《“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全国范围内基层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近一年来,这一方案的落地生根更是为上海的法治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有近4.5万名“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带头人”活跃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日前,上海司法行政媒体基层行来到奉贤区,这里作为全市率先开展“两人一户”(“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的地区,不断创新完善和优化培育体系和应用机制,努力打造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奉贤模式”,也是申城“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工作的一个缩影。
基层法治的“明白人”
年近七旬的黄章明是奉贤“法律明白人”里的“老法师”,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黄”。一张“法律明白人”工作证、一顶“法治蓝”遮阳帽、一本“法治庄行”工作笔记,是他走街串巷的法宝三件套,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基层“法治建设”默默奉献。不久前,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举办的2024年第二期全国“法律明白人”示范培训班上,他代表上海“法律明白人”作了发言,讲述他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和心得体会。
一年冬天,出狱人员李某找到了老黄。李某因醉酒杀人被判刑15年,并需赔偿受害者家属38万元。服刑期间,其家属已支付了20万元,但剩余的18万元一直未能结清。出狱后,已过了知天命年纪的李某无力支付剩余赔偿,生活陷入了困境。李某找到了老黄,希望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难题。
得知情况后,老黄立即联系了受害者家属,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已经害得我们家破人亡,现在赔偿又拖了15年,我们孤儿寡母的生活也很困难。”受害人家属也是悲愤交加。
在老黄的沟通下,双方终于坐下来面对面地交流。通过与导师的交流,老黄知道这些年的利息也已经叠加到了十多万。“这笔利息款可能就是双方矛盾解决的突破点。”老黄用他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李某及其家属明白了履行赔偿义务的重要性,也让受害者家属感受到了李某的诚意和困境。“李某的年纪大了,工作能力有限,如果一直逼他本息全还,最终他可能连本金也还不清,不如在利息上退让一步,让他请家属帮忙一起还款。”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李某继续履行赔偿义务,受害者家属也作出了让步。一场历时15年的赔偿纠纷,就这样在老黄的调解下得到了圆满解决。
这些年来,老黄介入过的矛盾纠纷不计其数,有交通事故引发的纠纷,有邻里间因为琐事产生的矛盾,也有家庭内部积累的裂痕……他说,“法律明白人”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份责任。为了履行好这份责任,他自我加压学习法律知识,熟悉了解新修订的法律法规,不断为自己充电。然而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接踵而来,尽管经验丰富,但老黄也开始力不从心,很多事情没法当场给出回复。所幸老黄也有了自己的“智囊团”。2023年年底,奉贤区在老黄所在的庄行镇试点实施“两人一户”(即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双结对培育工程,并同步构建“1名导师团成员+N名‘两人一户’+X名村(居)民”的基层依法治理队伍双向结对培育新机制。整合资源,结合区域实际,成立由街镇职能部门、法律顾问以及民警、法官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导师团,通过导师与“两人一户”结对,实现实时互动和个性化指导,促进“两人一户”法律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提升。
法治社区的“领头雁”
“法治带头人”则是活跃于群众身边的、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由村、居民组成的普法依法治理骨干队伍和力量。
张静,奉城镇奉城六居的党总支书记,也是这里的“法治带头人”。她身材不高,却总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在她的带领下,奉城六居的法治建设如火如荼,成为了奉贤区的一面旗帜。
张静深知,法治建设不能仅靠一己之力。于是,她牵头成立了“李致霞工作室”,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等工作有机融合,打造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服务平台。她还积极发动社区志愿者参与法治宣传和服务,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有一次,花屿湾小区的一户居民因收留多条流浪狗而引发了严重的扰民问题。物业多次上门处理,但始终无法解决问题。居民们怨声载道,甚至有人扬言要采取过激行动。面对这一棘手问题,张静没有退缩。她运用“全周期管理”的方法,联合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以及派出所、城管等多方力量,共同制定了详细的解决方案。
她亲自上门与养狗户沟通,耐心讲解《上海市养犬条例》,并帮助他办理了狗证,实施了“一宠一册”制度。同时,她还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文明养犬宣传活动,引导居民文明养犬、和谐共处。在张静的不懈努力下,这一扰民问题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居民们对张静竖起了大拇指,纷纷称赞她是“法治社区的领头雁”。
法治创新的“领跑者”
在新桥村,法治带头人张兵正以创新的思维引领着普法宣传与乡村振兴的新风尚。她深知,传统的普法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村民们的需求。于是,她大胆尝试将直播带货融入普法工作之中,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线上普法课堂。
在“醉馨桥”抖音直播间里,张兵邀请专业律师和法律顾问与村民们互动答疑。他们针对农村常见的土地纠纷、婚姻家庭、邻里矛盾等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让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法律知识。这种新颖的普法方式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直播间里的观众络绎不绝。
除了线上普法外,张兵还注重将法治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她依托新桥村的资源优势成立了经济合作社,并邀请专业律师团队为合作社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在法治的保驾护航下,新桥村的产业蓬勃发展,村民们的收入显著增加。如今的新桥村已经焕然一新,成为了奉贤区乡村振兴的典范。
张兵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诠释了“法治带头人”的创新与担当。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法治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老黄、张静和张兵的故事只是上海众多“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带头人”的缩影。这样的故事在上海的每一个角落都在上演着。“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带头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法治的力量与温暖。他们像一颗颗法治的种子在上海的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他们的努力下,上海的基层社会治理变得更加和谐有序、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