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声音

海洋馆鲸鲨是机器鱼 科技卖点为何成槽点

马九月

本文字数:1547

  据媒体报道,今年“十一”,深圳小梅沙海洋世界试营业,吸引大批游客,众人期待亲眼见到真实的海洋巨兽,但最终却只看到了“假鲸鲨”,不少人抱怨被“欺骗”。“我们全家出行,花了近千元,你给我看假鱼?”“和活体海洋动物养在一起,会不会(对动物)有危害”“想法不错,但(人造鲸鲨)做得有些劣质”“假的挺好,鲸鲨属于大海”,有关“如果你在大型海洋馆遇到假鲸鲨怎么办”的话题近日在网络上引发讨论。

  这本是一个环保的好故事

  看到了“假鱼”,可不是在什么山寨动物园,而是在正规的大型海洋馆里。据了解,这些“假鱼”还不便宜。业内人士表示,仿生鲸鲨身价最高上千万元一只。不过,真正的鲸鲨更贵。鲸鲨、虎鲸等大型海洋动物身价动辄上亿元,而且还很稀缺。

  所以,一方面,带满科技感的“机甲鲸鲨”的出现,是无奈之举,或许里面还有运营方节约成本的考虑。另一方面也值得肯定,“机甲鲸鲨”的出现,对保护海洋大型生物有一定的益处。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大型海洋生物,并不适合人工养殖。

  但是,不管出于哪一种动机,海洋馆和游客之间属于商业交易行为,海洋馆都应该事前告知游客:海洋馆里的鲸鲨是仿真的。对此不能遮遮掩掩。

  然而,记者查询小梅沙海洋世界多个购票平台详情时,并未发现任何有关机甲鲸鲨的提示,仅在其公众号中可以看到“机甲鲸鲨”的描述。

  真实鲸鲨因为身体庞大,生活在海洋里,一般人很难见着,有一定的稀缺性,游客中可能会有人是冲着它来的。但是,他们未必知道鲸鲨在海洋里的生存现状并不好,也未必知道海洋馆并非鲸鲨的理想栖息地。

  游客来海洋馆是为了“看稀奇”,想一饱眼福,带有一定的娱乐游玩属性。同时,海洋馆还承载着科普的责任,有必要告知鲸鲨的相关知识,唤醒游客的环保意识。

  诚然,“机甲鲸鲨”是假的,但的确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有一定的替代性。科技感满满本身,也不乏卖点和亮点。如果将这些故事讲出来,就是一个环保方面的好故事。虽然效果未必能达到真正拥有鲸鲨那样的“卖点”,但至少能让游客从中有所悟、有所得。

  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这是一场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讨论,也是对海洋主题公园生存状态、科技创新与自然教育如何和谐共存的一次反思。

  今天,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信息应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深圳小梅沙海洋世界若未能在宣传材料中明确标注展出的是人造鲸鲨,而是以“鲸鲨展”等模糊表述吸引游客,无疑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也是对市场诚信原则的违背。

  公开透明是建立消费者信任的基础。对于海洋主题公园而言,引入人造鲸鲨这一创新举措,本是为了在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减少运营成本的同时,提供新颖、安全的观赏体验。然而,若缺乏足够透明度,不仅会让游客感到被欺骗,也涉嫌虚假宣传,还可能损害整个行业的信誉。

  活体鲸鲨的展示,能够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到海洋生物的魅力,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意识。而人造鲸鲨,在传递生命真实感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方面,仍有一定局限性。

  因此,海洋主题公园在引入人造鲸鲨时,还需着重考虑如何平衡科技与自然教育的关系。一方面,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增强展品的互动性与教育性,如利用AR、VR技术模拟鲸鲨的生态环境,让游客在虚拟世界中体验与鲸鲨共游的奇妙感受。

  另一方面,也应加强对活体海洋生物的科普教育,通过讲解、视频、互动展览等形式,向游客传递海洋生物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人造展品与自然生物之间的异同。

  而为了避免类似“假鲸鲨事件”的再次发生,海洋主题公园在引入人造展品时,还应提前通过官方渠道详细公布展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展品的性质(人造或活体)、制作技术、展示目的及环保意义等,确保游客在选择购票时能充分知情。

  综合自极目新闻、新京报网等(马九月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声音 A03海洋馆鲸鲨是机器鱼 科技卖点为何成槽点 马九月2024-11-15 2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