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求真辟谣

“在家月收入万元起”“手把手教学”……

“退货”成了门生意?

本文字数:1904

  “双11”刚刚过去,为提升网购体验而诞生的退货运费险(以下简称“退运险”)再次被置于聚光灯下。一部分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成为“职业退货人”,利用退运险“薅羊毛”,甚至形成黑灰产业链,非法牟利。这不仅令商家苦恼不已,也让电商平台、保险公司疲于应付,破坏了电商生态环境,增加系统运行成本,也间接侵害了真实消费者的权益。

  退运费被包装成创业项目

  “退运险”是在买家产生退货请求时,根据合同约定对发生退货时的单程退货运费承担赔付责任的保险。该险种最初诞生于2010年,由淘宝网与华泰保险合作推出,受到电商平台和消费者的广泛欢迎,极大地促进了电商行业蓬勃发展。在退运险快速发展、完善电商生态的同时,一些“羊毛党”从退运险中看到了“生财之道”,退运险给相关各方带来的好处渐渐渗出了苦味。

  “在家月收入万元起”“每天只需动动手指,轻松推广,手把手教学”……在部分互联网平台上,这类所谓的“攻略”“教程”实际上就是利用退运险来赚钱的,有的甚至被包装为“创业项目”。

  这些所谓的“项目”的核心思路是:利用有退运险且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店铺购买商品,签收后申请退货退款,并选择自行邮寄退回,再利用低价快递与保险赔付之间的价差获利。这些“项目”还提供应对保险公司风控排查的“套路”。

  退货人与部分快递公司达成“默契”

  根据商品和运输距离的远近,退运险赔付金额一般在12元上下,高的或超20元。为了牟利,一部分人干起了“职业退货”的生意,大量下单并在签收后直接申请退货退款。这种假下单、真骗保的行为给商家及保险公司均带来较大困扰。

  为了降低运输成本,这些“职业退货人”更倾向于选择小巧轻便的商品入手。“职业退货人”与部分快递公司达成“默契”,骗取退运险的“生意经”基本上也实现了闭环。

  某电商平台店家墨墨(化名)表示,薅退运险“羊毛”的行为大多有几个特点,一是拍低价商品,二是新账号,三是部分快递没有拆封就退回。在加入退运险之后,尽管店铺流量和成交量有所上升,但非正常退货也明显上升。这不仅增加了网店运行的成本和工作量,退货率上升还会影响店铺的美誉度。同时,由于退货比例增加,退运险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亟须打击灰黑产

  业内人士认为,薅退运险“羊毛”非小事,尤其是利用退运险牟利的行为,损害商家、险企、消费者等多方利益,破坏电商行业生态。因此,电商平台、险企、司法机关等相关主体应多方位打击利用退运险非法牟利的行为。

  某财险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险企防范利用退运险牟利的举措主要有两个:一是利用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反诈风控模型,阻止数据异常的用户投保;二是堵住“价差”漏洞,规定退货只能使用指定的物流公司上门取件,或者根据实际发生的金额,将理赔款赔付给商家,从而避免理赔款流入“羊毛党”。但他同时表示,是否指定退货方式、物流公司以及理赔款赔付方式,关系着消费者体验,执行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针对已经发起的可疑理赔,保险公司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记者看到一份险企发给“羊毛党”的提示信息显示:“经我司风险扫描,您的以下退货运费险保单理赔可能存在失实情况,请您及时核查。”针对伪造理赔材料、不真实退货理赔、骗取运费险保险金等保险欺诈行为,如经查实,保险机构有义务采取相关措施,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及民事责任。

  各地已发生多起退运险骗保案

  利用退运险牟利不仅给商家等主体带来麻烦,也可能给自身带来法律风险。康德智库专家、上海恒隆律师事务所律师邵文利对记者表示,从法律角度看,利用退运险牟利的行为确实存在诸多风险。首先,如果这种行为导致了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欺诈商家,那么就有可能被认定为诈骗罪。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会面临刑事处罚。

  其次,即使这种行为没有构成诈骗罪,也可能因违反平台规定或相关法律法规而受到处罚。例如,电商平台可能会对这种行为进行封号、限制交易等处罚;而监管部门也可能对这种行为进行罚款、责令整改等行政处罚。

  事实上,全国各地已发生多起退运险骗保案。例如,今年年初,湖南郴州警方便侦破一起恶意申请理赔退运险案件,犯罪嫌疑人通过编造虚假退货信息理赔退运险3万多次,非法获利达20余万元。

  为堵上利用退运险薅羊毛的漏洞,邵文利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大数据分析,通过识别异常退货行为,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欺诈行为。二是完善风险评估和定价,保险公司应根据消费者的退货历史、购买行为等因素,对保费进行精细化定价。对于退货风险较高的消费者,可以适当提高保费或限制其购买退运险的资格。三是建立反欺诈监测系统。四是加强消费者教育,引导消费者合理使用相关服务,避免恶意骗保和滥用退货权利。(来源:证券日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求真辟谣 B06“退货”成了门生意? 2024-11-15 2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