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季张颖
虹漕路77号,这里是徐汇区公证处在漕河泾开发区延伸设立的一个服务点。前不久,园区内一家游戏企业因内部员工泄露游戏代码申请保全公证,得益于服务点企业专窗的便利性。在收到申请后,公证员当天便上门迅速完成了保全,帮助企业将影响降到最低。
将企业办事的距离缩短,把服务送到企业身边,这是对上海这座城市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最直观的体现。
今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再次释放了上海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信号。时值新修《条例》施行满半个月,在基层具体实践中,打通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还面临哪些痛点难点?对照《条例》,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还有哪些提升空间?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企业“店小二”
实现公证顾问管家模式
地处漕河泾开发区的华鑫慧享城内,汇集着互联网、游戏、半导体、生物医药、大数据等各个行业众多企业,徐汇公证处的服务点内,知识产权公证服务中心、公证科技创新中心就落地在这里,面向企业提供各类公证法律服务。
此前,园区里一家做轮胎的企业在国外遭遇反倾销诉讼,需要应对反倾销调查,“公司商务部门为此求助到我们,因为配合反倾销调查需要提交多种文件,具体需要对哪些文件办理公证,并且是否要对需要公证的证照、文件进行翻译,企业很茫然。”
徐汇公证处公证员龚安告诉记者,承办公证员详细与企业进行了沟通,帮助企业提供办证指引并落实办证事宜,考虑到时间的紧迫性,公证员此后又开辟绿色通道,为该企业提供“上门办”服务出具了公证书。
“将服务点延伸到商务园区,对于这里的企业而言,不需要再花上半个小时奔波到公证处,各种公证事项在园区门口就能得到解决。”在徐汇公证处主任潘浩看来,这种送上门的服务模式的改变,也正是公证处当好企业“店小二”的定位所在。
不仅如此,为了缩短“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半径,徐汇公证处还打造了公证法律顾问的定制化服务。“这种模式类似于一种管家服务,我们根据知识产权、金融、家事等不同领域,配对公证员,帮助企业实现私人订制化的公证法律服务。”
潘浩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在党建联建中公证处就关注到嘉汇国际医院里有些病人在入院期间,有需要办理委托公证、继承遗嘱公证的需求,“对接后我们通过公证法律顾问的渠道,此后开展了上门宣讲并提供服务。”潘浩直言,公证法律服务的填充,反过来也助力了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强了其商业影响力,优化了辖区的营商环境。
空间载体饱和
“亿元街区”如何再出圈
与“漕开发”的区域定位不一样,地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核心区域的湖南街道,街区氛围浓厚,新消费业态崛起。资源禀赋之下,湖南街道打造了“新消费亿元街区”,吸引了包括Basement FG、Looknow、观夏、话梅等一批首店和潮流品牌企业。
“亿元街区其实就是武康路-安福路这短短的700多米,仅0.4平方公里的范围,商业街区的发展能力比较高,去年突破了1亿元的税收。”徐汇区湖南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坦言,但从街区出圈放大到整个街道来看,实际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空间载体区域饱和的现状,以我们辖区为例,25幢重点商务楼宇平均楼龄已接近25年,在近10年里没有新增楼宇载体,这也导致楼宇的承载能力趋向弱化。”湖南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坦言,与此同时,近年来楼宇老化的问题也愈发凸显,这也影响着对楼宇内企业的服务能级,而企业在选择时也会考虑楼宇载体是否匹配自身的定位,能否激发自身发展的活力。
“如何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让这些老旧楼宇的低效空间得到进一步提升,是我们现阶段思考的一个方向。”该处负责人说。
在此基础上,伴随“亿元街区”发展而来的商居矛盾也成为一大现实问题。“居民和商户间存在邻避效应,有时候一盏灯的光污染、一顿饭的噪音,都可能引发一场纠纷,为此街道对于进驻街区的业态一直持谨慎态度,这就导致它的潮汐现象变得非常明显。”
该负责人透露,白天熙熙攘攘的街区到了晚上人流量就明显地下降了,尤其在进入冬季时节基本上在傍晚5点之后,整个街区的人流量就会降到白天的20%左右,“在这样一种现状之下,如何打造安居与乐业融洽相处的良好生态圈,在实现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激活商业街区的发展能力,助力优化辖区营商环境,也是我们考虑的一大重点。”该负责人表示。
减轻企业迎检负担
优化恶意投诉甄别机制
记者注意到,新修订《条例》中,明确要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审查要求、完善劳动纠纷解决机制,强化促进国际贸易公共服务,规范行政检查行为。要求市级执法部门统筹规范本系统行政检查行为,指导执法单位合理确定检查频次,整合、精简行政检查事项;对可以由不同层级执法单位开展的行政检查,依法合理确定行使层级,避免对同一事项重复检查。其次对行政检查确需委托第三方进行专业技术协助的,作出相应工作规范。
这一点得到了金山区山阳镇相关负责人的认同。“对于生产型企业进行安全等专项检查,是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所在。但是实践中,日常检查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条线,甚至还存在多头检查的情况。”该负责人认为,这种高频次的单项检查模式,对企业日常经营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是加重了企业的迎检负担,不利于上海优质营商环境的打造。
因此,山阳镇负责人建议,进一步探索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模式,打造跨部门协同专业执法监管队伍,深化区域联动的联合检查执法机制,形成“进一次门,查多次项”的高效模式,由此减轻对企业的负担。
而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该负责人还建议市民热线应加强恶意投诉的甄别。“12345市民服务热线是群众维护自身权益及政府回应群众诉求,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渠道,但在实践中,也存在恶意投诉举报的现象。”据该负责人透露,山阳镇里一家企业就曾连续8天接到私设油漆房,往下水道倾倒油漆污染环境的工单,但经过市、区、镇三级部门核查,认定该信访件不属实,举报工单重复下放,对营商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该负责人建议,优化市民热线工单前期甄别和派发机制,“对于已经认定主要情节不属实的工单,其后续派发受理前建议添加前置程序,在数据库中注记,允许不予受理。”
“街镇的营商环境好不好,直接决定着大部分经营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感受度,也影响着全市营商环境建设的基础是否坚实。”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表示,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发挥市区合力,更好为街镇赋能,让街镇当好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的“先锋队”和“桥头堡”,全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层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