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交平台上不少博主打着“关系修复”“恋爱技巧”“个人成长”等旗号,兜售情感咨询服务,且大多千元起步。这些博主通常持续更新两性情感话题,输出观点,营造自己亲密关系专家的人设。而那些失恋、有爱慕对象,又苦于情感经验少的人往往被“围猎”。
记者了解到,用户越为情所困,咨询服务越会迅速升级走向“氪金”——购买“更高级的导师”或者“更有用的课程”。若用户因为高价而犹豫,商家则会通过折扣、分期支付等方式打消其最后的顾虑。多位受访者表示,未能通过情感咨询服务挽回前任或跟喜欢的人走到一起,也因此结束咨询,想拿回咨询费。
但退款并非易事,个人信息成了把柄。“他说要去我的单位曝光我,让我身败名裂。”回想起咨询师的威胁,林声(化名)仍心有余悸。她撤下了相关投诉,并同意不再索要退款。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情感咨询师收集了消费者的姓名、身份证、手机号等信息,其中,林声还提供了工作单位和住址。这些隐私信息一度成为商家打消消费者退费念头的武器。部分受访者要求退钱后,遭到不同程度的指责,甚至是侮辱、谩骂。
多位受访者反复用“被骗”形容自己的情感咨询经历。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李源表示,如果商家在销售和服务时提供了虚假信息或夸大其词,使得消费者误以为通过购买服务可以实现特定效果(如提升社交能力或改善双方关系),但实际上这些效果并不能通过所提供的服务实现,则可以认定商家存在欺诈行为。不过,他强调,这类服务的效果往往难以量化,存在较大的解释空间。
对于这类服务合同纠纷多发,李源认为,情感咨询服务合同关系具有一定的道德及个人隐私属性,服务效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没有明确的服务标准可以参考,是导致此类合同在实践中容易产生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目前此类情感咨询服务行业存在监管空白,相关咨询从业人员资质、水平参差不齐,商家设置霸王条款,在消费者支付相关费用后,敷衍了事,消极履行合同义务等都可能是纠纷多发的原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