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陈颖婷
在上海这座繁忙的都市中,医院作为市民健康的重要保障,每天都承载着巨大的就医压力。随着外地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医院的电梯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市人大代表俞振宇在深入走访多家医院后,发现电梯拥堵成为了医院高峰期的“老大难”问题,他就医院电梯新增或优化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近日,市卫健委对这一建议给予了详细的回应。
电梯拥堵:医院就诊高峰期的“老大难”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前往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数量持续攀升。特别是在上海,作为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三级医院的人流量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然而,各大医院的电梯系统却未能跟上这一步伐,导致电梯拥堵成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的“心病”。
俞振宇代表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少医院在高峰期时,电梯等待时间长达数十分钟,甚至出现了患者因等待电梯而错过就诊时间的情况。
以浦东东方医院为例,该医院由于是从二级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其设施配套并未完全跟上患者数量的增长。在高峰时段,电梯内部常常人满为患,连转身都困难,更不用说为急需救治的患者提供快速通道了。
除了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同样深受电梯拥堵之苦,据一些医护人员反映,在就诊高峰期,不得不让病人提前30分钟以上的时间来搭乘电梯。“比如患者1点半就诊,为了赶上就诊时间,12点40分就得去搭电梯下楼,等待就医。”俞振宇说。
代表呼声:新增与优化并举,破解电梯难题
面对医院电梯拥堵的严峻形势,俞振宇代表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希望为改善这一现状贡献力量。
“我认为,首先要增加电梯的数量。”俞振宇代表表示,“对于那些老医院,由于楼房结构限制,可能无法在内部新增电梯,但我们可以考虑在楼房外搭建电梯井,或者利用空余空间增设电梯。”
除了增加数量,优化电梯的使用效率也是关键。俞振宇代表建议,根据乘客的需求和电梯的运行状态,自动分配电梯资源,减少等待时间。同时,他还提出了不同时间段错峰安排电梯、错层安排电梯等具体措施,以缓解高峰时段的压力。
“另外,管理上的改变也是必不可少的。”俞振宇代表强调,“医院应该加强对电梯使用的监管和引导,比如设置电梯使用规则、增加梯内引导人员等。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电梯使用素养。”
“我还建议医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楼梯标志和引导低层就诊人员走楼梯。”俞振宇代表说。
卫健委回应:多措并举,共同推进电梯优化
市卫健委表示,近年来,随着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电梯拥堵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三级医院、二级综合医院门急诊病人的数量,往往超过当时的设计容量,主要原因是外省市来本市三级医院就医人数占比较大,有的医院超过70%。虽然部分医院开了新院区,但服务能力的上升很快吸引更多外省市病人前来,使高峰时间的就诊人数继续超过设计容量,有的实际人数达到设计容量的2到3倍,且部分三级医院短期内此类情况无法得到根本性扭转。
不仅高峰时间乘坐垂直电梯需要排队,扶手电梯也因长时间超负荷运行易产生相关安全意外,门急诊卫生间等公共设施也无法保证服务质量,这些都给就医环境的提升带来了负面影响。
针对俞振宇代表提出的建议,市卫健委表示将积极研究并予以采纳。高峰时间接待病人数量超出设计容量的医院,将在医院门诊楼、病房楼大修中,制订全面的改造计划,加装楼层间快速运送人员的扶手电梯。但由于加装扶手电梯需要整体调整楼层间的线路,并对楼板进行大的变动,单独开展加装扶手电梯比较困难,一般都是在整体改造中完成,需要等待大楼的整体改造节点一并开展。
根据目前新建医院建筑尽可能方便病人的需求,病人乘坐的电梯和污物运送的电梯,都设计为手术电梯以增加运送能力,再结合实际病人数量,增加扶手电梯,满足实际运送的需要。市卫健委和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鼓励各相关医院业主单位在参与医院建筑设计中,提前与设计方沟通,有条件的预留一定的电梯改造空间,便于后续的电梯改造更新,或在后续改造中选择无机房电梯等以适应后续改造的条件。但目前由于建设成本的控制要求,一般不在建筑物中预先设计保留用于后续增设垂直电梯的空余井道,而是根据当时的电梯设计标准和数量,设计和安装相关垂直电梯。
市卫健委表示,近期市规划局开展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清单”征求意见工作,计划将室外垂直电梯的建设,纳入许可豁免清单,待文件出台后,加装电梯可由使用单位发起建设。但根据住建部门和城管部门的工作提示,规划许可豁免的垂直电梯,仍需严格符合设计安全的相关标准,不得对建筑物的结构产生危害,且本身的安全要保证。如对周边的居民产生不利影响,也须按照城管执法的要求,进行整改乃至拆除。因此,此项工作的开展还是要严格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