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陈颖婷
“正义,不仅是你的信仰,也是脚下的土地。”看完热播电视剧《我是刑警》后,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技中心生物物证室副主任杨帆把这句话写在笔记本首页,深以为然。
自2014年从警以来,杨帆攻坚克难,经手生物物证1万多件,为2000多起刑事案件提供关键线索,5年内直接助力破获命案积案46起;他忠诚为民,率队帮助230多个失散家庭重新团聚,传递“人民城市”的温度;他勇于创新,研发出“复杂亲缘指数计算软件”,助力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
尘封的物证会“说话”
一条勒死死者的毛巾背面提取到关键物证,被遗弃的行李箱塑料内层角缝中找到凶手血迹,甚至刮下过一大片墙皮……杨帆总能从尘封的证物中找到突破点。而他说,保持着“灵光一现”的秘诀就是尽可能多出现场,还原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轨迹。
1997年初夏,淀山湖畔的灌木丛中惊现一具无名女尸。死者仰面朝天,面部和胸部被压上了一块重石。不远处的地上留有一个旅行包,包内有若干件女性衣物以及未完工的绒线衫等。死者系生前被他人用钝器打击头部致死。
无死者明确身份、无社会关系可排查、无侦查和技术手段可使用,这起让侦查员头疼的“三无”案成为属地分局的“一号案”。每一次积案攻坚都要被列入名单,拎出来重新审视一番,许多参战老侦查员退休时最耿耿于怀的就是“该案未破”。24年之后,这包衣物摆上了杨帆的操作台,“用最新技术对当年物证再检验、再突破,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虽然在衣物上只找到女性生物信息,但杨帆大胆设想,能够举起这块重石的应当是个男人,他会不会和死者有特殊关系?于是,他把死者贴身衣物的隐私部位剪成几十片,交叉运用多种新科技,从中提取到两名男性的生物信息。杨帆运用前沿比对法,帮助侦查员找到其中一人,确认死者就是其妻。侦查员顺着死者身份深查,发现多名与其关系密切的可疑人员。随后,杨帆团队辗转全国多地,采集检测生物样本100多份,最终直接锁定嫌疑人,正是检材中的另一男子。
包绕榔头柄部的黑胶布成为突破口
2002年1月,一名“摩的”司机在荒郊野外遇害,头部有严重打击伤,身边财物洗劫一空。侦查员从寒冷的河水里打捞出作案工具——一把断裂的、木柄上缠着一圈圈黑胶布的橡胶榔头。限于当年检验条件,榔头上除了被害人的血迹外,无法提取到其他有效生物物证。此后,侦查员连年牵挂,技术员多轮检测,但提取到的生物信息始终有残缺,难以明确嫌疑人。
2020年,这件唯一的物证摆在了杨帆案头。他不禁眉头紧皱,“这把榔头经过河水浸泡加上岁月侵蚀,提取难度特别大,更是不可逆的。”既要考虑到流水冲刷、细菌蚕食的影响,又要尽可能排除后期污染,还得保护好这珍贵的检材,杨帆朝思暮想的是,怎样才能唤醒这件尘封18年的物证?面对这把头、柄业已断裂的榔头,他一遍遍推演作案过程,小心翼翼设计提取方案,用多种方法交叉检验……两天后,杨帆终于从包绕榔头柄部的黑胶布上找到突破口,从中提取到可作为证据使用的完整生物信息。侦查员据此追踪,一周后将在老家潜藏18年的凶手抓获归案,隐入尘烟的真相得以拨云见日。
这一次,杨帆创新使用“化整为零”的提取方法,给了物证“重新开口”的机会。其领头的生物物证室是全国唯一由省级公安机关主办的法医物证领域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目前正在推进全国首家新型生物物证数据库建设,致力为实战打击提供新质战斗力;同时,与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相关部门深度合作,共同制定行业标准,以建设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法庭科学实验室为目标,将过硬的本领转化为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