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胡蝶飞 季张颖
预付资金监管一直是热点难点问题。近日,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的监管细则,明确限制上海健身行业的预付消费金额和可兑付的服务期限、次数,同时探索使用“公证提存”方式。
如何在保障消费者资金安全的同时,兼顾商家资金灵活性和运营效率,平衡好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今年上海两会上,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递交提案,建议推广“公证提存”预付费监管模式,并纳入立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现行监管模式实践存困境
商家积极性不高
现行《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对预付费经营采取“银行专管账户+协同监管服务平台”的模式监管。
“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秘书长张磊告诉记者,“商家需要向平台上传前一日兑付信息,增加了工作量,信息真实性也很难确认。同时,按季度结算的方式,也导致服务后不能及时回笼资金,因此商家积极性并不高。”
此外,对于消费者来说,专管账户中的资金所有权仍属商家,一旦商家跑路或破产,消费者并不能第一时间优先取回预付资金。
试点探索“公证提存”
已保障安全交易807笔
记者注意到,近日出台的《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经营活动监管实施办法(试行)》中提出,探索使用“公证提款”的方式。
“我们调研了解到,上海已经有‘公证提存’模式的预付资金公证监管平台在长宁试点落地。”张磊说,这一模式将商家收取的预付费用和经营费用分割开,采用预付费在线公证提存、消费争议在线调解仲裁、退费在线划款执行的方式。“如果商家跑路了,公证机构可以根据约定直接划款,优先返还给消费者。”
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有健身、教培等领域的11家商户接入平台,在线签订预付合同300余份,监管预付资金超过30万元,保障预付场景安全交易807笔,另有9家商户已与长宁公证处签订意向合作协议,正待接入平台。
“虽然目前正在探索试点,但是因为法律支撑不足,公证机构、金融机构、平台企业和经营者等都不敢全力投入。‘公证提存’模式有待进一步推广,也亟需通过法规和机制固化。”张磊说。
推广扩大应用范围
将“公证提存”纳入地方立法
如何在保障消费者资金安全的同时,兼顾商家资金灵活性和运营效率,平衡好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在提案中建议,加快在全市体育、教培、养老、美容美发等各主要领域开展“公证提存”试点工作,为全面推广该模式积累不同行业的经验,并开展压力测试。同时鼓励和指导相关行业协会、经营者等在行业自律公约、预付费章程、合同示范文本中,纳入应用“公证提存”模式的相关内容,提高“公证提存”的知晓度和接受度。
“我们建议适时修订《管理规定》,将‘公证提存’模式纳入地方法规。”张磊表示,要从制度层面完善这一监管模式,“要调动起商家的积极性。比如,建立信用评价机制,对评级较高的商户给予更短更灵活的资金划转周期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