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2025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职业闭店人、职业索赔人、职业投诉人闹剧何时休?

“三职”乱象野蛮生长 人大代表开药方

陈颖婷/王葳然

本文字数:1613

姚海嵩代表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 王湧 摄

  □  记者  陈颖婷  见习记者  王葳然

  “我今年带来一个《加强‘三职’人员协同治理,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的建议》。”市人大代表姚海嵩代表介绍道。

  去年,“职业闭店人”“职业索赔人”开始走进公众视野,让企业和消费者陷入经营与消费的困境。记者了解到,“三职”人员是职业闭店人、职业索赔人、职业投诉人的统称,这一群体通过滥用投诉举报、信息公开、复议诉讼等权利,挤占消费者维权的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甚至侵害经营者合法利益和健康的营商环境。如何管住“三职”人员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小瑕疵开展举报  “职业索赔”现象正在“野蛮生长”

  姚海嵩代表在调研中发现,职业索赔人和职业投诉人通常会大量投诉一些微小的问题。“比如投诉标签不规范、专利号引用不规范等等,他们往往会通过大量类似的投诉来逼迫企业就范。我们觉得这样的行为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也对营商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据姚海嵩代表介绍,2023年,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了24万件涉职业索赔投诉案件,占投诉案件总量的20%左右。

  “职业索赔现象缺乏法律规制,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实践中还有一个职业索赔人向行政机关一次性提出数百份投诉举报,继而复议诉讼的情形,严重浪费了执法和司法资源。”姚海嵩代表表示,“职业索赔现象打击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一些企业甚至关闭注销。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企业为了应付职业索赔甚至设立了‘专项基金’,用来支付应对职业索赔人所产生的‘顾问费’。”

  此外,姚海嵩代表提到,职业索赔人呈现年轻化趋势,有一些高校学生甚至未成年人也开始走上职业索赔之路。

  不只姚海嵩代表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市人大代表陶爱莲也提出了“规范职业索赔,维护上海良好营商环境”的建议。“目前,遏制职业索赔在法律上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规定,企业在面对这类行为时,既要应对法律监管的压力,又要应对舆论的负面影响。这种法律与政策的缺失,使得职业索赔与网红打假行为得以滋生和蔓延,对市场和消费者造成了不良影响。”

  陶爱莲代表向记者透露一组数据,自去年10月以来,网络上食品安全打假事件同比上升了353%,这一趋势还蔓延到了化妆品领域,涉及百雀羚、相宜本草等知名品牌。“以往的‘职业打假’行为中,当事人往往是为了向品牌讹钱。然而,随着不少人通过网络‘打假’成为‘网红’,并通过直播带货赚取高额收益,这一行为正逐渐变质。”

  如何管住“职业索赔”现象?代表建议形成统一手势

  “对于‘三职人员’,我认为首先我们企业要做好消费者权益的一个维护,要成立一个联动机制,从预警、立案到处理形成统一认识,同时一定要紧盯典型案件治理,把‘三职人员’的行为向社会公示,让大家知道这些行为的危害性。”姚海嵩代表建议,可将信访和12345热线、行业管理部门等纳入这项工作,建立信息共享和预警机制,加强前期预警和预防、事中和事后的评估及评判,提升研判和协同能力,“包括按照不同职能部门分工进行相关类案调查、提前介入、移送线索,刑行衔接、公益诉讼等,形成统一的处置口径和手势。”

  “企业在面对职业索赔与网红打假时,常常因为证据收集能力不足而难以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职业索赔者和网红打假者往往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手段,能够制造假象或夸大事实,使企业在应对时处于被动地位。”陶爱莲代表表示,鉴于上海是职业索赔行为受影响较为显著的地方,亟需通过立法来有效遏制这一乱象,“首先要对职业索赔等行为的特征、表现形式进行明确,为各部门在履职过程中提供准确的识别标准和施策依据,确保监管措施能够精准到位;同时还要建立跨部门的联动机制,各部门应进行预警与规制,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对这类行为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打击。”

  她建议,针对此类问题应出台综合限制措施,比如:加强司法部门对恶意投诉举报的审理和裁决力度,提升信访部门对恶意举报的甄别能力,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恶意投诉举报的查处力度,发改信用部门应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高违法成本。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2025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A05“三职”乱象野蛮生长 人大代表开药方 陈颖婷/王葳然2025-01-17 2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