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胡蝶飞
2月4日(农历年初七)凌晨4时,上海火车站北广场地下空间内,数百名旅客裹着羽绒服坐在塑料凳上。头顶的电子屏滚动着“地铁首班车4时50分发车”的提示,角落里的热水器正冒着热气,民警王明钊带着两名辅警穿行在人群中,轻声提醒:“需要热水的可以来打,注意看管好随身物品。”
这是上海站为应对春运返程高峰启用的特殊场景——地下应急候车区。年初六至初七,上海站单日到达客流预计突破17.5万、19.6万人次。其中,仅昨日(初七)0至6时,就有28班次“红眼”列车抵沪,夜间到达旅客达27000余人。
面对返程高峰,静安警方与铁路、交通部门联手,展开了一场精密的分流“战役”。
“南车北调”破局:一场看不见的导航博弈
凌晨3时,南广场恒丰路路口,王明钊手中的对讲机响起:“秣陵路西向东车流积压,启动第二预案!”随着指令下达,两辆警用摩托迅速驶向拥堵点,引导车辆绕行至北广场。
“南广场承担了80%的客流压力,但车道资源有限,必须把车流‘掰’到北边。”王明钊解释。去年底,静安警方在南北主干道上新增两块引导屏,今年更与导航平台合作调整“电子围栏”——当南广场车流超负荷时,接驳车辆将被自动导引至北广场。数据显示,该措施实施后,南广场晚高峰拥堵时长缩短30%。
在梅园路执勤点,刚送完乘客的出租车司机陈师傅说:“现在跟着导航绕北广场进站,反而比挤南边还快。”
地下“暖城”:塑料凳与热水的温度
“凌晨的火车站比想象中温暖。”来自河南的务工者张大姐攥着泡面碗感慨。她乘坐的C3113次列车凌晨2时抵沪,原打算在站外熬到地铁开班,却被民警引导至北广场地下应急候车区。
这个由闲置空间改造的临时安置点,配备了1500个塑料凳、4台热水器和应急医疗箱等应急物品。静安公安分局上海站地区治安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副主任龚云骋表示,为防止人流对冲,地铁1号线2号口被划分为三个缓冲区,每隔15分钟放行一批旅客。
“虽然提前宣传了春运夜间专线,但多数外地旅客更信赖地铁。”龚云骋坦言,曾有人因不熟悉公交线路,硬是在寒风中等待三四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