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专业性强、信息不对称、诉赔金额高、冲突易激化,一直以来,医疗纠纷是矛盾纠纷化解中最让人“头疼”的难题之一。上海市各区医调委通过创新实践调解工作机制,构筑专业调解平台,打通了纠纷化解“快车道”,为促进医患纠纷领域高效能治理、减轻诉讼压力、维护医患关系和谐稳定绘制了新图景。
□ 记者 季张颖
八旬老人因病入院,不承想却在术前检查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家属为此情绪激动引发医患纠纷。徐汇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受理此案后,借助“三所联动”机制,共同参与医患纠纷调解工作,从专业角度对家属释法说理,助力家属回归理性维权渠道。
术前检查心跳骤停
2024年,徐汇区内一家医院发生一起医患纠纷,八旬老伯因“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胆总管结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入院,拟全麻下行取石术,术前静脉麻醉后行胃镜检查。然而,就在检查时,老人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积极抢救后恢复窦性心率,转入外科监护室继续治疗,抢救治疗期间患者出现重症肺炎、恶性心律失常、感染等危重情况,后患者出现低血压、氧饱和度下降、血压测不出、口唇紫绀等,最终不幸去世。
对于老人的突然离世,家属情绪激动,难以接受患者死亡事实,坚持认为是院方全责的医疗事故,纠纷有升级趋势。
辖区派出所接到相关警情后,迅速出警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为控制现场秩序,向患方家属普及法律法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如果医闹行为尚未造成严重损失,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患方应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
同时,为避免进一步激化矛盾,警方及时联合司法所、结对律所,将纠纷引至“三所联动”矛盾调处延伸平台。司法所工作人员考虑到本案涉及医学知识复杂、调解难度较高,且医患矛盾一旦处理不当易对辖区内的医疗秩序稳定造成不利影响,立马联系了徐汇医调委调解员共同参与纠纷化解。
帮助当事人“算清账”
在调解过程中,徐汇医调委调解员在明确双方诉求后,凭借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对手术记录、病历资料等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指出了医院在术前告知方面较为格式化,导致患者及家属对手术风险认识不足;术前风险评估不够严密、完善;纠纷发生后医方未及时与家属沟通病情及抢救措施,导致家属对治疗过程产生误解和不满。同时,律师也从法律层面给予意见建议,帮助当事人“算清账”,使患者家属大幅度降低了诉求,回归理性维权渠道。
历经“三所联动+医调委”各方数次的组织调解,民警、调解员、律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进行协商与劝导,医患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患者家属在律师的帮助下办妥了相关身份关系证明和授权委托手续,在医调委调解员的指导下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并协助完成“一条龙”司法确认。
协议签订后,医调委调解员及律师仍与患方主动沟通,确保补偿款及时到账,同时帮助家属处理好患者遗体火化,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案件启示】
记者从徐汇区司法局获悉,近五年来,徐汇区医调委共接待医患纠纷咨询2.3万人次,累计成功化解2000余例医患纠纷,调解成功率达87.1%。这一案例的成功化解,充分彰显了“三所联动”在解决复杂医疗纠纷中的显著优势和重要作用,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为医患双方搭建公正、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平台,使得调解过程更加快速、合理,维护了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为拓宽医患纠纷调解受理渠道,便捷服务群众。徐汇医调委还积极探索数字化调节工作,通过推广“解纷一件事”小程序、“远程签订调解协议”新模式,从便民、利民、惠民角度为群众提供在线调解申请,以及线上远程签署协议等功能,为异地当事人申请调解带来便利。徐汇区医调委通过创新实践调解工作机制,打通了纠纷化解“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