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声音

是谁在纵容“黑心棉”重现市场?

马九月

本文字数:1569

  将廉价纤维制品下脚废料加工制成的化纤棉被,冒充“一级长绒棉”被芯销售,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据媒体报道,今年1月中旬,记者赴江苏苏州、浙江湖州等地调查发现,一些作坊式小工厂回收化纤纱线等下脚废料,粉碎制成絮状,经流水线再加工后,一床床雪白的“棉被”便出厂销往全国。刨去运费,这样的化纤棉售价可低至5元/斤,价格不到长绒棉的五分之一。有网店累计销售显示为627万件。在校学生、临时劳务工等人群,是购买主力。

  电商平台和监管部门难辞其咎

  令人震惊和担忧的是,销售“化纤棉被”的商家生意极好,在业内被称为“棉被皇帝”,用化纤下脚废料制作被子的厂家,更大言不惭地表示,化纤棉在市面上占比超过7成。这些产品大多数既没有产品合格证,也不提供原料采购凭证,更没有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即便有也大多是所谓的“定制”假货。这让人不禁想问,为何这样的“三无产品”还能堂而皇之地热销?是谁在纵容无良商家大肆售卖“黑心棉被”?

  给这些产品提供销售渠道的电商平台,显然难辞其咎。据记者调查,平台不仅未能有效审核商家和产品的相关资质,还在消费者投诉时推诿塞责,让商家可以很轻易地靠虚假证书蒙混过关,产品描述也可以随意编造,这种松散的管理,拉垮的售后,助长了不法商家的气焰,让网购平台成为“黑心棉”泛滥的温床。

  日常监管同样存在漏洞,监管范围和力度不足,也是“黑心棉”卷土重来的重要原因。媒体曝光后,涉事工厂所在的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紧急行动,启动调查。但这并不足以消除公众的忧虑。为什么总要等媒体曝光了再调查?为什么监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问题,遏制造假行为?这些疑问背后,或许隐藏着更大的质量管理漏洞。

  “黑心棉”问题很可能并不是一家两家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顽疾,不能只查被曝光的造假售假企业,更需要深入调查、溯及根源,对整个行业、整条产业链进行清理整顿。督促电商平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加强对商家的审核把关,确保上架商品的质量和安全。

  监管部门也要建立更加完善、长效的监管机制,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对问题集中产品的抽检力度,对故意制假售假的经营者予以重罚,不能姑息。让经营者知法懂法守法,树立底线意识,不敢也不能造假。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区域性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坚决将“黑心棉”赶出市场,有力维护消费者权益。

  杜绝白色的“黑心棉”

  化纤下脚料被打散、冒充棉花,就是所谓的“黑心棉”,早在20多年前新闻媒体就揭露、曝光过,早已经声名狼藉。也正是在对“黑心棉”的一片喊打声中,国家出台了《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GB 18383-2001),之后又升级为GB 18383-2007。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廉价化纤纱线回收打碎制成的化纤棉,属于禁用的“再加工纤维”范畴,不得作为床上用品的填充原料使用。即使是未被污染的纤维制品下脚料,在经过高温成型(热熔)和消毒工艺处理后,也只能作为软体家具等产品的铺垫物原料,不可作为床上用品的原料。

  也就是说,记者暗访当中发现的一些工厂将化纤下脚料拆纱线、打碎、整形做成被芯,且没有高温消毒过程,违反了国家的强制性质量标准,当然也违反了《产品质量法》。而且这些化纤下脚料做成的被芯居然冒充“一级长绒棉”,这是“错上加错”,是对于消费者的再一次的欺骗。在暗访时,一些工厂人员是明知道自己在从事违法的勾当,“不可能搞这么多贵的(棉花)进去”“一般人看到这么脏,吓都吓死了”,却依然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黑心棉”不一定是黑色的,也可能是白色的。违反质量法规、违背国家强制性标准,罔顾消费者的健康安全,纯白色的被芯一样是“黑”的。目前,事发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希望能够查清上下游产业链,彻底剜除病灶,铲除这样的黑色生意。也希望相关电商平台认真检视商品准入问题,对消费者的安全健康负责。

  综合自澎湃新闻、极目新闻等马九月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声音 A03是谁在纵容“黑心棉”重现市场? 马九月2025-02-12 2 2025年02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