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大墙故事

“六进宫”的他成了非遗技艺“嫡传弟子”

徐荔

本文字数:2905

◆ 吴永龙为服刑人员上课

◆ 获得金奖的作品《乐园——盛世太平》均四岔河监狱供图

  □  记者  徐荔

  经过十余道工序,依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进行剪裁、粘贴,制作出的人物、花鸟、动物作品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麦秆画本是一项已传承千百年的艺术技艺,谁能想到,它在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竟也成了一束穿透厚重铁窗,照亮那些被遗忘角落的光,给原本浑噩的人带去希望,因它而有了前行的方向,寻回失落已久的目标。

  在四岔河监狱里,正上演着这样的故事……

  人到中年第六次“进宫”

  “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

  “长大后要当老师……”

  “新年我希望可以……”

  设定目标,犹如航海者立指南针,方向始明。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并为之努力,似乎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是,对阿翘(化名)来说,他已经很久都不知道“目标”是什么了。

  阿翘今年47岁,小时候因为患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而导致左腿残疾。由于身体的关系,阿翘从小就没什么朋友,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阿翘的家里人也没有接受过太多文化教育,说不出身残志坚这类大道理,只希望阿翘以后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像普通人那样正常生活。阿翘初中毕业后没考上高中,家人便托人为他找了份工厂流水线操作工的活。阿翘虽然腿脚不好,但是手却很灵活,干起活来挺麻利,和工友们相处得也很融洽,下班后还经常一起打牌吃饭。

  回想起来,那或许是阿翘自力更生后过得最平凡安稳的日子。可惜,没多久,阿翘就在牌桌上接触到了毒品。从第一口时被呛到,到后来不可自拔,阿翘陷入毒品与犯罪的泥沼,浑噩半生。

  贩毒、盗窃、诈骗……从2000年开始,阿翘就不断在“进出宫”,吃完五次官司,阿翘已人到中年。阿翘也想过要安稳过日子,但从来没有一技之长的他也不知该怎么“过日子”,于是又在浑浑噩噩中走上了犯罪老路。这一次,他因为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于2021年到四岔河监狱服刑。

  “不惹事,但在服刑中并不积极主动,话也不多,没什么明确目标,有种混一天是一天的感觉。”这是阿翘的主管民警余峰钒最初对他的印象,“平时他和家里人也有联系,主要是父亲和哥哥。”

  阿翘年纪已经不小,还有那么多次前科劣迹,家人能做到不离不弃已是不易,他们最大的期盼就是阿翘“太平”地生活。在监狱,有民警看管教育,他们反而是放心的。可是,在民警看来,如何让阿翘在刑期中和刑满释放后都“太平”地生活才是难题。

  非遗技艺“嫡传弟子”

  “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对牢狱生活已经“驾轻就熟”的阿翘有时也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但能解答这个问题的只有他自己。也许是想尝试改变,也许是想给自己寡淡的生活找些色彩,2023年,得知监区有参加麦秆画艺术矫治项目活动的机会后,阿翘主动报名参加了。

  阿翘曾见过监狱展示的麦秆画作品,毫不起眼的麦秆,经过妙手加工就成了令人赞叹的艺术品。这就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盐城大丰麦秆剪贴画,也是地处黄海之滨四岔河畔的四岔河监狱在进行艺术矫治项目时发现的“宝藏”。

  四岔河监狱教育改造科民警杨鑫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麦秆画由隋朝发展至今,是一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发现这一艺术宝藏后,四岔河监狱民警还意外得知该项技艺的传承人吴永龙就在“附近”,于是他们辗转寻到吴永龙,说明想通过艺术矫治促服刑人员新生的计划。

  “没想到吴老师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很快答应了与我们合作,还到监狱亲自教授服刑人员麦秆画技艺。”就这样,四岔河监狱于2021年成立了“清心”麦秆画工作室,旧麦新装清心境,意在清空内心、摒弃杂念、弃恶从善,让心境至美。

  杨鑫介绍,近年来,四岔河监狱创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上善若水”的深刻内涵,打造以“水文化”为核心的“清心”麦秆画、“濯心”国画、“涤心”沙画的“三心三画,洗心洁行”绘画艺术矫正项目体系,并拓展“泓艺”音乐坊、“淮艺”戏剧社、“沐艺”合唱团的“三艺三曲,重塑新生”音乐艺术矫正项目体系。

  虽然阿翘报名了麦秆画项目,但他什么基础都没有,能学会吗?杨鑫告诉记者,参与艺术矫治项目的服刑人员几乎都是“零基础”,学习的过程既是创造美的过程,也是“新生”的磨砺。

  选麦秆、高温脱脂、温水浸泡软化、晾晒、刮秆、取秆皮层、秆皮层分类、构图、描图、分解结构图……在吴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零基础”的阿翘上手挺快,十多道制作步骤他不多久就学了个七七八八,参与制作的作品屡次获得好评。

  阿翘当然也遇到过瓶颈,在参与制作一幅准备在监狱文化节展出的作品时,阿翘总是做不好那繁复的服饰和细致阴刻,在烙坏几次已制好的衣摆贴片后,他心中已磨平许多的浮躁又悸动起来。但每天都会去工作室跟进成员们制作进度的杨鑫发现了这个问题,耐心沟通、细心引导,不知不觉那些困住阿翘的难关竟也让他一一通过了。他的手在一次次制作中逐渐沉稳,心也在一次次的磨砺中更为沉静。

  出自大墙的“金奖”作品

  吴老师和民警都对阿翘的麦秆画“天赋”很惊喜,而更令人欣喜的是参与项目后阿翘的变化,他的眼里看到了美,也有了“光”。

  让杨鑫印象深刻的是阿翘在完成一幅竹子作品后分享的感悟,“他说自己以前因为身体关系老是被看不起,但是在做麦秆画后发现自己也是有价值的,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会被认可、被珍惜。他不是一个擅长言辞的人,说到这些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情绪波动。他还说自己以后想像竹子一样,节节高,明显对未来有了希望和憧憬。”杨鑫表示,监狱开展艺术矫治的目的之一就是在重塑服刑人员人格的过程中,用“美”来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回归人性的本真与健康状态,从而更好地回归社会。

  克服种种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作品,本身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获得感,在得到他人的肯定后,这种收获感会加倍。

  2024年11月,第十五届“艺博杯”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举办,四岔河监狱选送了由吴永龙指导的“清心”麦秆画工作室作品《乐园——盛世太平》参赛,这幅作品在千余家参展单位(厂商)和过万件工艺美术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

  《乐园——太平盛世》由全麦秆制作而成,生动刻画了五只熊猫悠然自得的场景。在洒满阳光的乐园中,它们或剥食竹叶,或围竹嬉闹,或卧地小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理念得到了生动诠释。

  《乐园——盛世太平》的创作主力虽不是阿翘,但他也与有荣焉,更多了学习和创作的动力与热情。

  “变得有目标了,每天不再是浑浑噩噩的状态。”对于阿翘的变化,余峰钒的感受很明显,“他在写给家人的书信里提到自己在学麦秆画,还准备以后以此谋生,甚至给自己拟定了其他的学习计划。我们都很欣慰他能掌握一门技艺,终于对未来有了打算。”

  阿翘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不是妄想,据介绍,“清心”麦秆画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先后有30余名服刑人员接受麦秆画培训,工作室累计创作麦秆画艺术作品200余幅。2024年,监狱开始探索麦秆画项目产学业一体化的实施路径。经过多方沟通协调,四岔河监狱计划与黄浦区司法局共同携手打造集合回归帮扶、就业过渡、终端销售的“麦秆画回归驿站”,真正实现麦秆画艺术教育的闭环。

  “艺术可以成为一扇窗,连接过往与未来,我们把文化艺术带到服刑人员的身边和心里,指引他们在文化艺术柔性力量下矫正恶习,拥抱新生。我们也希望得到社会各方的协助,和我们一起为熟练掌握相关技艺的服刑人员搭建走向新生的桥梁。”杨鑫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4“六进宫”的他成了非遗技艺“嫡传弟子” 徐荔2025-02-12 2 2025年02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