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老法今说

从一天到十天

古代元宵节曾有超长假期

本文字数:3400

  今天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之一。新年伊始,大地回春,佳节的夜晚,天上圆月高悬,地上彩灯竞放,人们欢聚一堂,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火,笑语欢歌,其乐融融,表达着对新春的展望与期许,企盼来年幸福安康、平安顺遂。

  古时各个朝代在过元宵节时,都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汉朝举行燃灯盛典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坊间众说纷纭。

  相传西汉初期,吕氏一党密谋叛乱,最终被朝廷平灭,随后即位的文帝刘恒便以正月十五作为纪念之日,以后每年此日夜晚,汉文帝便出宫游玩,与民同乐,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也由此产生。

  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更定历法,创建《太初历》,并于汉武帝元封七年正式颁布,其中规定以正月十五祭祀天帝“太乙神”,并于黄昏举行燃灯盛典,通宵达旦,这便是元宵节张灯结彩的源起。

  《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乙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中也有记载:“张灯之始也,汉祀太乙,自昏至明。”

  古代中国是有宵禁制度的。最早记载宵禁的是《周礼·秋官司寇》,“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宵禁令的实行,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维持治安,防止盗窃、失火等。

  汉代之时,朝廷设有执金吾的官职,西汉时执金吾的权力很大,担负京城内的巡察、禁暴、督监等任务,掌北军,宵禁也归执金吾掌管。光武帝尚在民间时,曾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原因就是执金吾的权力很大。

  宵禁也有例外,元宵节就是法定的例外。“元宵不禁夜,自汉始”,在元宵节那天,被称为“金吾不禁夜”,官方会破例取消夜禁,称为“放夜”,普通百姓得以肆意狂欢。

  唐代元宵放假三天

  隋唐时期,元宵节已成国俗大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满城灯火宛如点点繁星。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自古每逢节日必有假日,汉代在元宵节放假,唐代也不例外。盛唐之时,元宵节已经有了三天的假期,“上元三夜灯之始,盛唐也。玄宗正月十五前后二夜,金吾弛禁,开市燃灯,永为式”。唐朝的韦述在其著作《两京新记》中也有记载:“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也就是在唐玄宗时期,正月十五以及前后两夜,民众可彻夜游乐,赏灯庆祝。

  唐朝的城市管理实行“里坊制”及“宵禁制”,国都长安也是如此。与汉代相比,唐玄宗的“放假”政令更进一步,由此把元宵佳节也真正推向了高潮,可以想见整个长安星月交辉,火树灿烂,花灯竞放,人们寻亲访友,结伴出游赏灯,真正的是“金吾不禁,玉漏无催”。

  《朝野金载》记载:睿宗先天二年(713年,即玄宗开元元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安福门外做一巨型灯轮,高达二十丈,上边缠绕五颜六色的丝绸锦缎,用黄金白银作装饰,灯轮悬挂花灯五万盏,如同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的花树一般。同时,让“宫女数千人,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在灯轮下轻歌曼舞,还从长安万年县选少女妇人千余人,在灯轮下踏歌三日。

  《雍洛灵异小录》记载了灯会盛况:“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仕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甚至有的人被挤得悬空而起,“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唐代出现这种灯节盛况与当时生产力发达、社会富庶的经济基础是分不开的,加之都城长安人口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富庶的封建经济使奢靡的社会风俗得以发展,加之封建统治者的提倡,更使元宵节盛况空前。

  这里提到了“仕女无不夜游”,也就是平时深居简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们此时也梳妆打扮,相约出游,赏灯观景。“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在璀璨灯火的映衬下,她们也成了长安城内一道妩媚动人、靓丽多姿的风景线。

  宋代留下千古名句

  到了宋朝,元宵佳节更加深入人心,这个文艺气息十足的王朝将元宵节假期继续增加,在唐朝“正月十四至十六”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七、十八”两天。“上元五夜灯之始,北宋也。乾德五年,太祖诏曰:朝廷无事,年谷屡登,上元可增十七、十八两夜。”南宋时期又将正月十三日也纳入进来,《析津志辑佚》载:“上元六夜灯之始,南宋也。理宗淳祐三年,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六天的假期,良辰美景,佳期如梦,日日欢愉,夜夜笙歌,娱乐了大众,助推了经济,也许这便是千年前大宋王朝的“黄金周”吧。

  在宋词中自然也少不了对元宵佳节的描绘,其中两首最为脍炙人口。其一是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在元宵佳节中,虽灯火璀璨依旧,却不见故人的哀婉神伤。

  第二首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年间,虽然通篇描绘了元宵之夜满城灯火、歌舞升平的绚丽场景,但也表达了作者对半壁江山沦丧,自己上下求索、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与无奈。

  元代的统治者是北方游牧民族,但入主中原后也承袭了中原汉族的部分节庆民俗,在元末北京志书《析津志辑佚》中,我们也看到了关于元宵佳节的描述:“正月皇宫夕节,瑶镫炯炯珠垂结。士宝漏灯旋曲折,龙香热律吹大簇,龙颜悦……镫月交辉云翳绝,尊休彻天街,是处笙歌咽”。“车马纷纭于街衢、茶坊、酒肆、杂沓交易至十三日,人家以黄米为糍糕,馈遗亲戚,岁如常……又于草屋外悬挂琉璃葡萄灯,奇巧纸灯、谐谑灯与烟火爆杖之属。自朝起鼓方静,如是者至十五、十六日为止。”“宫中有世皇所穿珍珠垂结灯,殿上有七宝漏灯。三宫灯夕,自有常制,非中外可详每元会圣节及元宵三夕,于树身悬挂诸色花灯于上,高低照耀,远望若火龙下降。树旁诸市人数,发卖诸般米、甜食、饼、枣面糕之属,酒肉茶汤无不精备,游人至此忘返。”

  以上描绘了元大都的灯节全景,从灯月交辉的皇宫大内,到车马纷纭的市井民间,从高低照耀的诸色花灯,到昼夜鸣响的烟火爆杖,再到无不精备的酒肉茶汤、甜饼枣糕……大都异彩纷呈的上元节景,延续了唐宋的盛况。

  明代开启“十夜灯”

  明代的元宵佳节发展到了极致,这依然归功于皇家的倡导与政令的实施。

  相比盛唐的“三夜灯”、北宋的“五夜灯”、南宋的“六夜灯”,大明王朝竟然开启了更为夸张的“十夜灯”模式,规定每年自正月十一日起,至二十日,全国放假,万民同乐。

  《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永乐七年正月十一日,钦奉太宗文皇帝圣旨……朕即位以来,务遵成法,如今风调雨顺,军民乐业,今年上元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民间放灯,从他饮酒作乐快活,兵马司都不禁,夜巡者著不要搅扰生事,永为定例……”此后,明朝的元宵佳节便一直实行十天假期的规定,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元宵假期。

  超长的假期,自然也会引得诸多文人士子撰文作诗记述佳节图景。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唐寅便作诗《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万历名臣张居正也作诗《元夕行》,描绘了北京城元宵夜女子相约赏月观灯的场景:“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衫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

  还有一些史料文章,描述了明代元宵节“走桥、模钉儿、跳百索”等诸多风俗。《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至城各门,手暗触钉,谓男子祥,曰摸钉儿。击太平鼓无昏晓,跳百索无稚壮,戴面具耍大头和尚,聚观无男女……”其中“走桥”之俗最为重要,因为古人认为过桥渡河可以禳除灾祸,走过三桥,便可保一年中灾祸远离、百病不侵。

  市井民间热闹非常,大内皇家自然也有诸多盛况,尤其当时最著名的观鳌山灯。据《皇明通纪》记载:“永乐十年正月元宵,上赐百官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文中“鳌山”,指的是将千百盏彩灯缚扎一体,堆叠成山,形似大鳌,故称“鳌山灯”。这是皇家特有灯景之一,其外观规模不逊于一座恢弘的楼宇殿堂,可谓“灯景巨无霸”,明宣宗朱瞻基曾写诗描述:“鳌峰万叠排云起,火树千枝赛月明”。(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5古代元宵节曾有超长假期 2025-02-12 2 2025年02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