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珅亦
今年,是我迈入工作岗位的第十一年,也是我开启法院“材料人”生涯的第七年。
回首七年漫漫写作之路,从起初的忐忑,到过程中的煎熬,再到最后的成果转化,每一步都镌刻着我这个“材料人”在调研写作路上的成长与蜕变。
或许下次能写得更好
七年前,我刚从审判业务庭调岗至立案庭,领导将当年部门工作总结的撰写任务交给了我。我这只“井底之蛙”的乘风破浪之旅,就此启航。由于前三年一直跟随承办法官埋头办案,几乎没有写过公文,这篇总结写得异常艰难。
我照着前辈留下的格式模板,吭哧吭哧地费劲琢磨,耗时三天才写完初稿。从框架到标题,从语句衔接到标点符号,领导看后反复修改。虽然最后得以勉强交差,但我感觉比开了一天庭还累,也由此深刻体会到研究室同志们的不易。不过,这次经历也让我有了不少收获。我将修改完的报告与初稿进行认真比较,发现格式更清晰了,重点更突出。
我在心底默默想着:或许下次能写得更好。
“最重要是言之有物”
自此,新的写作任务接踵而至。我这才发现,原来法院里有一片广阔无垠的“材料海洋”:信息、简报、总结、报告、会议材料、课题、论文、司法统计、案例、法宣稿……每种材料都有独特的“打开方式”。
在前辈们的建议下,我决定从最容易上手的信息简报开始练起。在已有的模板基础上,我竭力模仿“大拿”们的作品,每天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恨不得把所有华丽的辞藻都堆砌上去,就想写出亮眼的文字。
直到有一天,一位资深的法院调研前辈在分享写作心得时说道:“写公文最重要是言之有物,文字之美是锦上添花,不应该成为追求的重点。”一句话犹如醍醐灌顶。
我再回头看自己写的材料,尽是千篇一律的套路,任谁看都会觉得枯燥无味。从那以后,我不再过度纠结形式上的包装,而是在动笔前花大量时间详细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深入思考这篇文章要说明什么现象、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神奇的是,稿件需要修改的地方越来越少,那些曾经奉为圭臬的万能写作技巧,如今也只在合适的时候用来“锦上添花”,“同义反复”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平地起高楼”的艰难与挑战
后来,立案庭的工作职能几乎每年都会有所增加,多元解纷、人民建议征集、三所联动、社区巡回审判……这些新名词成为了法院工作新的关键词。
面对全新的工作内容,我不再有前人的模板可以依赖,每一步都需要独立思考后完成。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平地起高楼”的艰难与挑战。
但此时的我,早已经不再畏难。每当接到新的报告撰写任务,我便如同开启一场严谨的学术调研。先是一头扎进资料的海洋,收集所有与文章相关的文件材料、宣传报道、数据信息等作为储备,以充分掌握写作背景。我还会与法官开展交流,围绕审判实践中的具体情形,询问他们在机制运用中的实际成效及优化建议。而线下调研,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深入了解相关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我会与一线的调解员们促膝长谈,那些形形色色的案例都成为了我宝贵的素材。我也会走进相关平台企业,走访了解它们的运营模式、纠纷处理机制,实事求是地深入调研来拓宽思路视野、丰富文章内涵。随后,我带着满满的收获开始搭建写作框架、构思段落分层,再用扎实的内容进行填充,确保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最后精心完善标题和言辞表达,一篇完整的报告就诞生了。这篇凝聚着我心血的报告,在后来许多外地法院来调研多元解纷工作时,成为展示我院相关工作的基础材料,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法院“材料人”除了写报告以外,还需要完成课题、论文、司法统计、案例等调研任务。长时间专攻于某项工作,就能够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了我论文、课题选题的灵感来源,我把撰写学术性文章当成是对自己工作的梳理、归纳和总结。
近年来,我撰写的信息简报获上海高院领导批示肯定,新闻稿刊登于《人民法院报》上,还获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征文三等奖,两次获得上海高院优秀报批课题,案例入选“上海法院100个精品案例”。虽比不上“大拿”们的累累奖状,但这也是对自己文字工作的肯定与鼓励。
或许,那些随风飘落的头发便是见证者吧。
(来源:“上海杨浦法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