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王葳然
本报讯 近年来,106短信平台已成为垃圾短信的主要发送源头,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日,市消保委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就106短信签名标注问题进行沟通,三大运营商均承诺:对于有歧义或无法清晰标识短信内容提供者的签名,将使用短信内容提供者的规范企业名称(内容提供者实名)进行标注。
市消保委调查数据显示,76%的消费者表示经常收到以“106”开头的垃圾短信,且存在假冒或混淆签名、设置消费陷阱等行为。例如,部分短信假冒银行等名义,以“账户异常”“低利率贷款”“积分到期”等为由,诱导消费者点击链接,进而可能被不法商家套取个人信息,甚至链接到钓鱼网站给手机安装木马病毒。
面对这一情况,市消保委专项调查结果显示,40%的消费者希望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或运营商加强审核,12%的消费者表示会屏蔽所有106短信或关键词屏蔽,还有48%的消费者建议在短信中强制标注内容提供者真实名称。
然而,消费者很难完全屏蔽106短信,因为政府部门的通知及验证码等正规信息均通过106短信发送。近年来,电信部门和运营商在推行实名制方面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市消保委认为在发送106短信时,主动标注内容提供者实名是治理106短信乱象的有效方法。
为解决这一问题,市消保委于2023年向三大运营商发送《建议函》,建议在发送106短信时主动标注发送者实名,以便消费者辨识。2024年年底,市消保委启动公益诉讼,并委托律师担任公益诉讼代理人,完成了证据收集和法律论证等工作,该公益诉讼案件也得到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在立案审查阶段提前介入,为市消保委与三大运营商进行诉前沟通提供有力支持。
近期,市消保委与三大运营商总部在多轮诉前沟通后达成了共识,三大运营商均承诺:对于有歧义或无法清晰标识短信内容提供者的签名,将使用短信内容提供者的规范企业名称(内容提供者实名)进行标注。
为此,市消保委表示,三大运营商的承诺和举措有助于消费者准确识别短信来源,希望三大运营商加快推进标注规范企业名称的相关工作,并确保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对所有有歧义或无法准确识别的签名的规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