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在网上找网游代打,却不幸被骗,7岁小学生成为上海电信网络诈骗的最小受害者。昨天,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期本市电诈案件发案总体情况,通报打击防范的措施成效。记者从会上获悉,上海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平均年龄为38岁,中青年群体是主要受骗群体。
本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近年来持续下降,今年以来,上海电诈案件既遂数、接报金额同比分别下降10.8%和21.1%;警方持续完善涉诈资金防阻体系,提升响应拦截速度,今年以来挽回涉诈资金6.8亿余元。
但是电信网络诈骗的打防形势依然严峻。诈骗分子为了逃避打击,不断更新变换犯罪手法。
一方面,引流渠道更具欺骗性迷惑性。例如,在一些冒充客服诈骗案件中,诈骗分子通过冒充平台客服谎称受害人购买了会员或保险服务,到期后如不取消则每月自动扣费,引导受害人下载所谓“银联会议”“抖音会议”等看似官方实则“山寨”的涉诈软件,实际通过屏幕共享功能监控受害人的手机,最终完成转账诈骗。
另一方面,资金转移更加多样化隐蔽化。为了快速转移涉诈资金,有的诈骗分子诱骗受害人购买黄金邮寄到指定地点;有的诈骗分子利用大型商超储值卡、预付卡、购物卡等套现洗钱;有的诈骗分子还会利用“亲属卡”等功能,妄图逃避打击。
今年以来,上海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非接触诈骗发案数居前5位的,分别是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购物、冒充平台客服、虚假刷单返利和虚假网络招嫖。其中,虚假投资理财发案占比超过40%,主要手法是以股票、期货、虚拟币等投资获利为幌子,诱导安装虚假投资APP进而骗取钱财。
从案件损失看,既遂案件平均案损超过5万元,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假冒公检法类案件,虽然发案数较少,但平均案损超过35万元。
从引流渠道看,网络端已经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引流渠道,发案占比超过80%,几乎涵盖所有常见诈骗类型;通过电话端、短信端引发的诈骗案件主要集中在假冒客服、虚假贷款类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