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到28日是“中国水周”。当非法排污、浪费水源的“暗流”仍在涌动,是谁在守护我们的生命之源?
闵行区检察院的检察官用真实案例讲述:治水不是选择题,而是法治必答题!
靶向破解权责交叉困局
“河道拓宽时说好要建滨水公园,结果公园没见着,倒冒出个‘污水加工厂’!”一位居民攥着泛黄的规划公示图,指着停车场里纵横交错的油污沟槽愤慨道。在他身后,墨绿色的河面上漂浮着轮胎清洗留下的化学泡沫,硬化堤岸寸草不生——这片本该涵养水土的生态绿地,竟沦为多方监管“真空地带”。
闵行区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某河道拓宽工程完工后,沿岸1073平方米生态绿地被浇筑水泥改建为停车场,并引入洗车店经营,含油污水直排河道沟渠,既妨碍行洪安全又污染水体。由于违法占地涉及河道管理、用地规划、环境保护等多领域,水务、规资、绿容及属地政府职责交叉,履职阻力较大。闵行区检察院详细固定涉案事实与证据,深入调查案件争议焦点,并启动诉前听证程序。
为打破部门壁垒,厘清监管职责并解决便民停车场后续选设管理等问题,闵行区检察院创新采用“公开听证+穿透式释法”模式,组织相关行政机关代表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志愿者召开听证会。会上,承办检察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用规划图、卫星照片等展示涉案地块的规划情况以及近年来的开发利用情况。参会的行政机关代表就各自职责和履职情况进行阐述。
闵行区检察院采纳听证意见,依法立案,并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在检察机关全程跟进下,各行政机关积极协作配合整改,关闭停车场、清退相关车辆、搬离简易用房,恢复河道行洪功能,并将涉案地块纳入近期绿化建设计划,实现了“一次听证凝聚多方共识、一份建议激活全域治理”的高质效监督目标。
多维溯源斩断污染链
深夜,A公司围墙外的排污口悄然泛起金属光泽的暗流——取样瓶中的污水在检测仪下闪烁红光,总砷浓度指针划破安全阈值。
针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所反映的问题,闵行区检察院在接到案件线索后,深入调查核实,发现A公司虽已按要求完成整改,但仍存在排放污水总砷浓度超标问题。
闵行区检察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积极运用诉前磋商和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加大履职力度。在检察机关的监督和推动下,行政机关对A公司处以罚款38.4万元,同时将该公司纳入一类污染物企业年度监测计划。同时,A公司投资1900余万元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清净下水”变成可利用的工业水。闵行区检察院持续跟进监督,多次开展实地核查,联合专业机构对整改后排放的污水进行多次监测,总砷浓度均已符合标准限值。
通过“警示片整改+关联问题深挖”的穿透式监督,形成了“解决一个,治理一串”的示范效应,以公益诉讼履职推动企业升级改造实现污水达标排放,促进绿色发展,为落实“长江大保护”贡献检察力量。
精准施策破题黑臭顽疾
2024年8月,闵行区检察院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中发现,某河道垃圾堆积、水体黑臭,夏季高温导致有害气体蒸腾,威胁沿岸居民身体健康。经现场勘查发现,河道沿线露天堆存生活垃圾,水面漂浮大量白色絮状物,河道观感较差。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闵行区检察院确认涉案河道水质仍未改善,且现场无河道整治、作业的机械或人员,遂向属地政府制发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明确要求其履行河道监管职责:履行该河道的保洁和养护职责,对漂浮物进行打捞和清理,恢复河道清洁;加强日常监督和检查,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保护河道水环境。
在检察机关的监督下,属地政府组织养护单位加强河道日常养护力度,并派专人进行定时巡河,后经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IV类地表水环境检测标准。整改期满后,闵行区检察院采用“现场巡查+居民满意度调查”方式开展“回头看”行动,确认涉案河道已恢复清洁,其他路段的河道也未出现污染的情况,形成了“群众举报—检察介入—政府履职—公众验收”的闭环治理模式,有效维护了公共利益。
江河奔涌,法治护航。闵行区检察院将始终锚定“公共利益守护者”职责,筑牢水资源保护法治屏障,共绘“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来源:“闵行检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