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王葳然
“先看测评后购物”是当下不少消费者作出消费决策的常规动作。“第三方测评”为消费者全面了解商品特性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但如果测评违背客观公允的基本原则,则可能对相关竞争者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产生损害,并导致消费者基于错误理解作出购买决策。近日,普陀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涉及“第三方测评”的商业诋毁纠纷案件。
原告是一款婴儿润肤乳的生产商和销售商。2021年3月,原告发现被告运营的母婴类产品测评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名为《57款宝宝身体乳评测(下):2款检出微量重金属,1款pH值偏低》的文章(以下简称“涉案文章”),文中指出原告生产、销售的婴儿润肤乳在专业检测中检出重金属铬且pH值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并以醒目字体予以突出显示。
原告对上述结论持有异议,故联系公众号客服取得相应《检测报告》,发现该报告在产品名称、型号等内容的记载上存在瑕疵,且在声明一栏中载明“报告仅用于科研、教学、内部质量控制等活动,不可用作为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的用途”。
2021年4月,原告再次发现被告发布《团购:评测表现优秀的宝宝洗发沐浴露、身体乳、面霜,价格优惠!》一文,文中回顾并引用了涉案文章的测评情况,同时针对测评排名较高的某品牌婴儿身体乳发布团购信息。经查,该品牌在涉案文章发布前即与被告存在合作关系。
原告认为涉案文章中的数据存在严重失实的可能,而该文章通过标题、醒目字体等方式对相关数据予以突出,对数据来源、事实情况的描述,以及数据用途(用于比较广告)都存在误导性,构成商业诋毁。
被告辩称涉案文章标题并无夸大,相关描述均依据《检验报告》作出,内容客观真实,且包含“重金属铬的检出量低,安全性不必过于担心”等保留性陈述,并非虚假或误导性信息。
普陀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超出检测报告的使用范围,通过强化标题,使用醒目字体等方式,对检出微量重金属和pH值较低这一情况予以突出显示,却未能对指标的选取和影响以及整体评分的标准作出充分说明,在母婴产品消费群体普遍对安全性、舒适性尤为重视和敏感的背景下,有失公允的基本原则,存在误导性。
另一方面,被告提供母婴产品测评的同时还从事同类产品的销售,涉案文章发布后,被告即对涉案文章中所推荐的一款品牌合作产品开展团购,且在消费者购买的过程中,亦使用测评文章作为说明产品优劣的一种方式,被告行为存在通过涉案文章凸显自身优势、散布竞争对手劣势,从而获得市场份额的主观意图,已经超出了传递产品信息的合理边界,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评价,其行为构成商业诋毁。
最终,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50万元并消除影响。被告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说法】
“第三方测评”往往通过比对的方式,直观展现多个商品的功能、效果、质量等信息,进而呈现产品异同或优劣,同时受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
过程真实、立场中立、方法科学、内容全面的测评有助于消费者更加全面了解商品特性,对于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激励经营者提升商品品质,推动市场自由竞争具有积极的正向价值。但测评往往涉及商业观点的表达,天然与竞争利益挂钩,因此测评言论必须以客观真实、诚实信用为原则,不得扰乱正常的竞争秩序,侵害其他人的合法权益。在互联网场景下,“第三方测评”更是具有参与主体广、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一旦出现商业诋毁,可能产生重大且难以消弭的影响。
本案中,相较于一般社会公众或普通消费者,被告作为有一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测评类公众号经营主体,其所发布的内容应基于正当目的,不得误导公众或侵犯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利。
“第三方测评”本应成为消费者“避坑”“排雷”的利器,但随着测评市场的爆火,测评主体依托流量与某些品牌建立合作关系,边测评边“带货”的情况日益普遍。兼营“带货”业务的测评主体兼具评判者、销售者双重身份,在商品对比测评的过程中,基于专业性、中立性要求,更应慎言慎行,履行更高的注意义务,尽可能全面、客观、充分地向消费者披露商品信息,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本案中,法院综合考虑涉案文章标题与内容的契合度,文章对于铬元素、PH值的描述方式以及据此形成的比对和排名、《检验报告》适用范围、相关公众的消费和理解习惯等因素,最终认定被告的行为存在误导性,构成商业诋毁。
另外,一般消费者获得对称信息的成本较高、渠道有限,对测评的依赖程度较高,若无法通过规范、科学的对比评测渠道掌握真实准确、客观有效的消费品评测数据,则无益于消费者做出理性、精准的决策,在本质上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主导权。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普及,“种草笔记”“第三方测评”成为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但背后乱象频发。部分博主、商家通过代写代发、虚构体验、商测一体等手段伪造测评内容,甚至将“科普分享”变为变相营销,误导消费者。消费者不可轻信流量裹挟的“种草”,要聚焦自己真实的消费需要,提高辨别能力,留意关注测评项目的合理性以及数据来源的权威性,避免掉入“测评套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