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徐慧
近日,由上海市法学会指导,上海市法学会金融法研究会、华东政法大学至合金融法治研究院、华东政法大学虞伟庆金融法律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的法治跟进”主题研讨会在兴华宾馆举办。这是上海市法学会为推动法学研究与实务界协同创新打造的“东方法治论坛”的首场研讨会。
为数字货币治理夯实法理基础
上海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会长姜平在致辞中介绍了举办东方法治论坛及其系列研讨会的背景。他表示,市法学会在《东方法学》学术平台阵地建设的基础上,打造东方法治论坛及其系列研讨会。首场2025东方法治论坛系列研讨会以“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的法治跟进”为主题,邀请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推进该领域实践探索和成果应用转化,为数字货币治理夯实法理基础。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教授表示,数字人民币不仅是新时代金融活动中与现金人民币共存、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字化货币形态,更是金融法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金石,期待本次研讨会能为构建央行数字货币法律制度的“中国方案”贡献智慧。
数字人民币应用发展的制度促进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法律合规部门兼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赵英以《数字人民币的法律安排及风险防控机制》为题发言,他简要回顾了数字人民币研发应用的历史,并在双层运营体系、运营机构协议、用户协议、反洗钱管理以及业务风险管理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数字人民币的法律安排。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商法室副主任赵磊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数字法币的属性及其意义》。他从数字货币的分类入手,结合货币信用体系的发展分析了数字人民币的货币属性,并在货币发行权、货币法偿性、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讨论了数字人民币的法律问题,并就发行数字人民币的现实意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数字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法律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沈伟以《金融制裁背景下的数字人民币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题发言。他以美国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为引,通过分析央行数字货币在金融制裁与反制裁中的角色,对数字人民币作为央行数字货币(CBDC)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法律地位及意义进行了探讨。他还重点分析了在现行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力与制约因素。
上海政法学院佘山特聘岗教授李建星的演讲题目是《意思自治与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债务清偿能力》。他从民法视角切入,分析了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的使用及法律效力等问题。他通过实际案例,展现了数字人民币债务清偿过程中,私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则与公法上的不得拒收原则之间的张力。他认为,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流通依赖开放性基础设施与使用便利性,而非单纯依托法定地位,因此呼吁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流通更应尊重私法自治。
数字货币流通与个人信息保护治理
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李爱君教授以《虚拟货币罚没后处置的理论与实践》为题发言。她认为,数字人民币作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需在技术架构、法律属性及个人信息保护间寻求平衡。她还表示,数字人民币的流通依赖个人信息处理,但应避免混淆其数据与货币属性,建议通过分层监管明确主体责任,并完善匿名规则与侵权救济机制,以兼顾支付效率与隐私安全。
上海市法学会金融法研究会会长吴弘教授在作总结发言时表示,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需兼顾商业银行利益平衡与技术路径选择,其采用双层架构意在缓冲对传统银行体系的冲击。他期待更多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提出针对性的法律建议。本次会议汇聚学界与实务界的权威观点,围绕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的法治跟进深入探讨,成功搭建起贯通理论前沿与实务创新的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数字人民币理论研究与行业实践深度融合注入新动力,并给数字人民币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