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法学院

“涉外民商事争议解决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研讨会举行

共商涉外法治建设与人才培养

朱非

本文字数:1125

  日前,“涉外民商事争议解决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湘潭大学开幕。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湘潭大学主办,湘潭大学法学学部承办。本次会议旨在完善涉外民商事争议解决机制,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涉外法治建设。

  打造国家级涉非洲法治人才培养平台

  湘潭大学校长廖永安教授介绍了湘潭大学对涉外法治人才的实践情况。他表示,学校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作为法学教育的重要方向和战略任务。1978年,湘潭大学成立了非洲研究室,随后招收全国第一批非洲法硕士、博士研究生和非洲法国际学生。

  近年来,学校获批教育部、中央依法治国办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开设了涉外法治学位点,在本科层面开设了涉外法治方向班;打造了“中国-非洲法律培训基地”“中非法学院院长论坛”“非洲法律查明中心”三大国家级涉非洲法治人才培养和法律服务平台。廖永安期待与会专家为推进涉外法治建设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贡献真知灼见。

  探索中国特色海事仲裁发展路径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初北平教授以《国际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的路径》为题作主旨发言。他认为,国际海事仲裁中心建设应围绕三大核心展开:一是“对标国际”,发展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互补模式,强化专业人才生态;二是“突破创新”,完善仲裁规则体系与数智化赋能,推动立法协同;三是“培育人才”,深化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打造涉外法治人才高地。

  初北平提出,应当立足于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海事仲裁发展路径,通过构建专业仲裁生态、创新数智化服务体系、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助力我国从海事大国向海事法治强国跨越发展。

  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践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洪冬英教授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的主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华东政法大学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她介绍了华政以“政治引领、问题导向、目标驱动”为核心理念,构建“专项-普遍”“国内-涉外”“理论-实践”三维培养机制,形成“三位一体”的全周期课程体系。通过成立全国首个独立建制的涉外法治学院、获批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等举措,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她表示要持续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完善跨境法律实务课程模块,为建设涉外法治人才高地提供“华政方案”。

  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教授主旨发言的题目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他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在承担可信人工智能立法等国家级重大项目、推动数字法治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学校通过建立义乌、深圳等涉外法律咨询服务中心,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同时,研发涉外法治大模型,构建“教育-产业-创新”协同生态,为我国海外利益保护与国际争端解决提供智能支持。(朱非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学院 B02共商涉外法治建设与人才培养 朱非2025-04-09 2 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