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妇女报》报道,“只要1块钱,学会理财,养老不愁!”——这样的广告语近期在短视频平台和微信群中频频出现,吸引了不少中老年人的注意。然而,这些看似“超值”的低价课程,背后却暗藏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堪称“高端局”。
低价背后暗藏高价
记者调查发现,某在线教育平台推出的“1元理财训练营”正演变为精心设计的金融陷阱。机构会引导学员进入学习群,然后逐一确认身份,给每人发送链接,但这些链接打开后,往往是复制粘贴的PPT、录播课等。有网友称,当她质疑课程“无用、过于简单”时,助教立即私信推荐“进阶课程”,声称原价5999元的“精英班”可享受“限时补贴价”4999元。更令她震惊的是,对方随即发来提前准备好的分期贷款方案:“支付宝花呗12期每月416元”“信用卡分期手续费全免”。
上海白领王先生在知识付费时,就遭遇了类似问题,助教会手把手指导他“开通借呗临时额度”来支付19999元的“私教课”,并声称“能‘链接行业大佬’,保证资源回本”。但最后,他气愤地发现,课程内容“货不对板”“套娃式欺诈”,付费后所谓的“高端人脉”仅是某社交平台的普通交流群,想要获得更多必须再缴费、再进阶更高会员。
被“割韭菜”要勇于维权
北京辉诺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安二明表示,“一元课”背后暗藏六大消费陷阱:
一是出现“保过”“名师授课”等话术夸大效果以及隐瞒附加费用等,都有虚假宣传之嫌;
二是虚构原价后再打折、限时低价,但实际上长期存在低价诱导购课后大幅涨价,或出现“7天免费训练营”后再被要求购买高价长期课程等,属于价格欺诈行为;
三是货不对板,实际课程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擅自减少课时或降低服务质量,属于未履行合同约定的违法行为;
四是低价课结束后强制购买高价课程,否则不提供承诺过的服务次数或服务质量,属于强制消费或附加不合理条件的违法行为;
五是以“低价课”为理由拒绝开具发票,可能涉嫌偷逃税款;
六是以“低价课”为诱饵,收集用户信息后用于骚扰营销或非法出售,则是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消费者要在‘疯狂促销’中保持清醒,若感觉到权益受到侵害,可根据以上情况对号入座,主动维权。”安二明提醒。
被“1元课”割了韭菜怎么办?安二明指出,首先要做“有心人”,完整保存宣传页面、聊天记录、付款凭证等证据,特别注意核对收款方与合同主体是否一致。其次要勇于“开口要”,直接与机构协商退费或补偿。若协商无果,可多管齐下:拨打12315向消协投诉、通过12366举报偷税漏税、向网信部门反映信息泄露问题。对于平台课程,要及时申请平台介入。必要时,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或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退费加赔偿。 (徐阳晨)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