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远
统筹建设20多个应用场景,审判业务骨干积累了怎样的“通关秘籍”?向行政机关制发“数助治理”决策建议,如何推动进一步落地见效?来看上海数字法院工作先进个人、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审判监督庭(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副庭长孙焕焕与数字法院之间的故事。
问:你曾统筹建设了20余项应用场景,有什么心得?
孙焕焕:首先是充分发挥审判业务骨干的作用。2023年年初,上海数字法院正式启动,当时我在上铁法院行政审判庭工作,是庭里的团队长、审判业务骨干。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贾宇院长在数字法院建设推进会上号召,要充分发挥审判业务专家、骨干的带头示范作用。庭领导找到我,希望我承担起这份重任,我欣然接受了。接下任务后,我带领团队梳理、提炼行政审判中的难点问题,主动借鉴已完成场景建设经验,成功研发了“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诉讼‘职业打假人’甄别预警”“单独行政赔偿案件诉讼费收取适法统一”等多个场景。
第二点是凝聚合力。2024年3月,我从上铁法院行政审判庭调到审判监督庭,负责统筹全院的应用场景建设。作为建设者,主要考验我们的执行能力。但作为管理者,如何调动大家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凝聚合力,更加重要。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参与到数字法院建设中来,我们推出了一系列服务保障举措。比如,我们会利用业务庭庭务会等契机,“上门”对模型优化、数据推送、外单位沟通等内容进行培训;通过发送场景选题清单,制定场景进度表,帮助各个项目组有条不紊地完成建设任务;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对于在数字法院建设中取得实效的部门和个人,在评优评先方面给予充分考虑等等。
据统计,截至2025年2月,上铁法院已经研发完成场景模型43个,嵌入审判办案系统15个(含嵌入测试),推广嵌入转化率为87.5%,其中四个被评为上海数字法院优秀应用场景。
问:你们是如何更好地借助数字法院建设,助力党委和政府决策的?
孙焕焕:我们的数据推送和决策建议,大多要发送给市级行政机关,对于准确度、公信力有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问题的真实性、针对性,对策的前瞻性、有效性,我们在统筹研发“拆违行政执法权下沉街镇后行政纠纷风险防控与综合治理”应用场景(以下简称“拆违行政执法风险防控场景”)时,不仅协调项目组筛选出了全市以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为被告的拆违案件,总结出了街镇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还逐一附加典型案例作为佐证,逐字逐句打磨决策建议内容。历经十余次修改完善后,决策建议最终顺利发出,得到了相关市级行政机关的肯定。
决策建议不能一发了之,要重视沟通、转化,确保取得实效。“拆违行政执法风险防控场景”数助治理报告取得市级行政机关积极反馈后,我们进一步强化成果转化,撰写行政条线第一份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发送给辖区四区依法治区委员会办公室,获得了良好反响。后来,这份近万字的司法建议还入选了上海法院十佳司法建议。街镇执法规范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问:统筹建设了这么多个应用场景,你怎么看待应用场景建设?
孙焕焕:我觉得,数字法院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司法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比如,建设“涉‘医保’类诈骗犯罪协同治理”应用场景时,我们反复督促项目组与医保基金监管部门加强沟通,及时听取医保基金监管部门需求,最终实现了司法数据的精准触达、有效应用。
问:数字法院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想分享的?
孙焕焕:在数字法院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场景的建设问题,还要关注后续的管理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可能会出现调整完善,“数助办案”类应用场景就要同步进行更新。针对行政执法中出现的重点领域新矛盾、新问题,“数助治理”类应用场景也应及时配套建设并发送参考报告,助力党委和政府正确决策。
未来,我们将继续与业务部门合作开发、优化更多科学规范的场景,并加强外部联动,尽全力做好沟通协调工作。通过推动、帮助、合作,与业务部门一起把全院各类场景建设好、管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