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文
“诈骗案件智能辅助办案模型”在杨浦区检察院从试点到上线,已深度融入我们的办案日常。上线初期,检察官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增加工作量?”
最近,我听了几位工作伙伴的意见,大家反馈的感受和我一样,“真的太准太便捷了!”
量刑辅助:从“经验依赖”到“精准计算”
辅助办案模型用强大的读取功能、计算功能和分析功能化解了检察官的担心,从我个人感受,诈骗智能辅助办案模型有三个主要的好用之处:
首先,量刑智能辅助做到了从“经验依赖”到“精准计算”。
量刑辅助功能通过要素自动抓取+类案智能匹配+算法高速推演,有效实现量刑建议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避免“经验依赖”导致的量刑偏差,确保“精准计算”的同时还能提高检察官办案效率。量刑辅助也是我体验感最深,最想“安利”的功能。
诈骗案件的量刑建议涉及犯罪数额、法定量刑情节,还有其他诸多影响到酌情从重或者从轻处罚的情节,对情节把握不完整会导致量刑考量不够全面,产生偏差。而量刑智能辅助功能中内嵌了犯罪构成事实要素、通用量刑情节要素和特殊量刑情节要素,与量刑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完全相符,检察官只要跟着量刑辅助功能的导航对案件要素进行全面扫描、逐项确认,就可以准确认定影响量刑结论的全部因素,明显减少人工计算量刑的时间耗费和错漏风险。
除了案件本身的要素抓取外,辅助模型还会给出类案量刑推荐。检察官可以查看到类案的起诉与不起诉比例、实刑与缓刑比例,并能够点击推荐的起诉书、不起诉书、判决书链接,查看案件详情,为审查决定提供了有效参考,通过统一量刑规则和本地化数据校准,减少类案处理时的量刑差异,避免“同案不同判”问题。
在传统模式下,得出一个量刑结论,需要确定量刑起点、基准刑、量刑情节及调节比例,再进行公式运算,草稿纸、计算器必不可少,为确保准确还须多次复查,一不小心按错计算器就得全盘重来。但通过辅助模型,只要一键点击、一键确定就可以一键算出,并且允许检察官在法定范围内根据个案差异进行调整,大大节约了办案时间。量刑和计算过程的透明化,也大大提升了犯罪嫌疑人对量刑结果的接受度,强化了司法公信力。
裁判审查:从“人工纠错”到“数智监督”
去年,我一直在配合本院审判监督专班开展工作,在监督线索挖掘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审判监督线索来源关键在于检察官的审查,然而诈骗案件容易涉及一案多人或多节事实,判决书内容繁杂,裁判智能审查功能为我的办案叠加上了“火眼金睛”特效,让隐藏在复杂案件中的监督线索清晰展现,一目了然。
在自动识别判决结果后,裁判智能审查会对裁判文书等进行挖掘并标注关键信息,集中提取、罗列各名被告人的案件事实与结论,关注法律适用、刑期、执行方式等,以类似Excel表格的形式呈现,效果非常直观,便于审查监督。此外,系统还能够实现起诉意见书、判决书和起诉书列表提取项横向比对,并通过数据分析自动排查是否具有法律监督线索,并可一键生成刑事判决、裁定审查表,提高审查监督效率。
案卡回填:从“逐项勾选”到“一键填录”
案卡填录之前一直依赖人工的填录,存在程序繁、容易错填、漏填等问题。诈骗案件要素较其他案由更多,以我办理的王某某诈骗案为例,作为一起认罪认罚案件,几乎没有特殊情形,即便如此,包含案卡项目和内容选择,完成起诉阶段审结信息的填录需要点击鼠标50余次,完成裁判结果审查节点应填录的案卡需要点击鼠标20余次,其中还要防止误勾选导致数据差错。
而案卡自动回填功能上线后,只需要对法律文书一键入卷,系统就直接通过文书要素解析+数据自动映射,完成关联案卡的填录工作,起诉阶段需要手动填录的仅6项,其中常用项仅1项;裁判结果审查需要手动填录的仅7项,其中常用项仅3项,体现了高效性。接近100%的回填准确率,避免人工填录中常见的错填、漏填问题,体现了准确性。起诉书入卷后自动弹出回填界面,支持一键导航定位信息栏,减少操作复杂度,体现了便捷性。
作为一线检察官,我深刻感受到办案辅助模型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让我和伙伴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的深度分析中。今后,我也将持续用好模型,将模型优势与自身专业能力紧密结合,确保高质效办好每一起案件。(来源:“上海检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