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陈颖婷
在近日召开的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一份关于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推进情况的报告引发广泛关注。这张集纳了政务服务、民生保障、生活消费等功能的智能卡片,正悄然重塑着2400万市民的生活方式,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便民服务的“数字桥梁”。
小卡片承载大民生
清晨七点,家住青浦区的退休教师张老师挎着帆布包走出家门。在社区食堂用社保卡享受八折早餐后,她刷卡乘坐17号线前往市图书馆。途经江苏吴江时,手机弹出一条异地就医结算成功的通知。这张随身携带的第三代社保卡,已成为长三角居民共享优质公共服务的“通行证”。
这样的生活图景,正是上海深化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改革的生动写照。自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启动协同立法以来,这张厚度不足1毫米的卡片持续加载创新功能,在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文化旅游、消费支付等领域打破行政壁垒。
目前,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超过2.5万家医疗机构、7万家药店实现社保卡直接结算。在示范区三地(青浦、吴江、嘉善),居民更可享受“先就医、后付费”的数字化信用服务。这种突破地域限制的医疗资源共享,让优质医疗服务触手可及。
交通出行:一卡畅行三百城
早高峰的徐家汇地铁站,白领王俊掏出社保卡,“滴”一声过闸。“这张卡既能坐地铁又能乘公交,换乘还有优惠。”更让他惊喜的是,上月出差香港时,这张加载交通功能的卡片竟能在当地巴士使用。
目前,上海第三代社保卡已实现市域内公交、地铁、轮渡全场景覆盖,并在全国336个地级市及港澳地区实现互联互通。从黄浦江畔到香江两岸,从江南水乡到雪域高原,这张“交通联合”卡片正在打破城市间的物理界限。
一个周末,上海博物馆门前,来自苏州的游客陈小姐通过“文旅一码游”小程序绑定电子社保卡购票,扫码入馆时还享受了八折优惠。“既能当身份证用,又能享受门票减免,太方便了!”她兴奋地展示手机里的电子凭证。
如今,全市53家文旅场馆、三级图书馆全面支持社保卡核验。在东方明珠塔观光层、松江广富林遗址等热门景点,长三角居民凭电子社保卡即可享受“码上畅游”。文化资源的无障碍流动,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可能。
安全守护:隐私保护筑屏障
傍晚的社区食堂里,环卫工人老周用社保卡支付晚餐。“三菜一汤只要12块,比市场价便宜三成。”他指着公示栏上的“惠民工程”标识说。
通过打通金融功能,社保卡已从单纯的“身份凭证”升级为“民生钱包”,更延伸至社区消费、商户优惠等普惠场景。在“上海之夏”活动中,市民使用绑卡消费可叠加多重优惠,让便民服务更具温度。
在青浦区行政服务中心的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江苏吴江企业主刘女士正在办理异地社保业务。“手机申领电子社保卡,半小时就完成跨省备案。”她操作的终端背后,是三省一市数据共享交换系统的强力支撑。
通过建立标准化互认机制,长三角已实现失业登记、技能证书查询等18项服务“跨省通办”。示范区推出的“多卡集成、多码融合”模式,更开创了区域协同治理新范式。这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正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在便捷服务背后,上海市构建了严密的安全防护体系。通过建立全量数据库、定期漏洞扫描、强化风险监测等举措,确保个人信息“全生命周期”安全。在社区服务网点,工作人员严格遵循“双因子认证”规程,让群众用卡更安心。
从“卡时代”迈向“码时代”,从“本地通”升级“区域通”,这场民生服务的深刻变革仍在继续。“要让社保卡像手机支付一样融入日常生活。”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聚焦高频事项,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让更多群体共享“一卡通”改革成果。在这片改革热土上,关于智慧民生的新故事还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