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徐荔
一纸薄薄的信件,牵动着高墙内外的人心;跨越千里的沟通,托举起一个孩子的未来。监狱民警的坚持,从上海到西安,从铁窗到学堂,帮助户籍落地,让执法亦有温度。
2025年3月18日,当上海市周浦监狱六监区民警谢晓逸按流程检查服刑人员信件时,在寄给杨某的一封信件中注意到这样一段话:“你儿子明年9月就要上小学,可户口还卡在湖北老家,你们没有结婚证,你还在监狱服刑,这可怎么办?能不能问问你的警官有什么办法迁户口……”
寄信人是杨某的父亲,信中提到的孩子是杨某的非婚生子。为了了解相关情况,谢警官立即调取了相关档案材料:“85后”的杨某曾经是一位风光无限的老板,然而因为沉迷赌博,他败光了家产,最终铤而走险实施抢劫,2019年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锒铛入狱。
杨某入狱后,因为孩子的母亲无力抚养,杨某的父母带着出生不久的孩子离开伤心地,到西安生活。然而,当时孩子的户口并未迁到西安。如今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却因为户籍问题被拒之门外。
千里之外,杨某年迈的父亲,为了孩子的读书问题辗转多个部门,苦苦哀求;在大墙之内,杨某得知情况后坐立不安,自责、心急却无奈……
3月20日,确认相关情况的谢警官决定主动跨前一步,他拨通了杨某家属的电话。电话那头,老人哽咽道:“派出所说孩子落户必须父母到场,可他的妈妈在湖北,他爸还在坐牢……”
与此同时,监舍内的杨某终于“绞尽脑汁”想出了办法,他向周浦监狱“监狱长信箱”投递了求助信:希望能够帮忙解决孩子户口、读书问题,“求求你们救救我儿子,他不能像我一样毁了!”
“法律困局:非婚生子女落户需生父母共同申请;现实阻碍:生母无力抚养、父亲服刑、亲子鉴定异地难行;还有时间红线……在破碎的羽翼下,稚鸟何依?”谢警官在笔记本上梳理着现实困难。最后,他在“孩子是无辜的”这句话上重重打上标记。
经过讨论,监区做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尝试通过补办结婚登记破解户籍难题;二是进一步与当地派出所沟通。谢警官及时与杨某的家人沟通,并即刻着手汇总材料准备与相关部门对接。就在此时,事件有了转机。西安当地派出所经反复沟通,同意启动“绿色通道”,以监狱提供的取证材料代替杨某本人到场,为孩子办理户口。
4月1日,谢警官对杨某进行了第一次取证,但因杨某的登记照清晰度未达要求,未能办理成功。“绝不能让孩子输在像素上!”于是,谢警官借来设备重新拍摄。“这张照片,是爸爸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换上干净囚服的杨某对着镜头含泪道。
一周后,谢警官将一份“礼物”转交给了杨某——一张印着杨某孩子姓名的户口簿照片。户口落地,民警们的心也放下了,“杨某的改造路还有很长,但铁门里,始终有人守护着他们与世界的连接。司法不仅有尺度,更应有温度。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个入学名额,更是在修复被犯罪撕裂的纽带,在播撒向阳而生的希望。”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