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陈颖婷
昨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上海这座“博物馆之城”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让这些文化殿堂更贴近市民生活?市人大代表提出了进一步推广“博物馆开夜场”建议,日前,市文化旅游局回应:将从今年暑期开始,组织全市博物馆积极参与博物馆夜场开放和“奇妙夜”活动。
“闭门羹”背后的民生痛点
“白天忙于工作,晚上想带孩子去科技馆,却总赶不上开放时间。”这是许多上海家长的共同困扰。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开放时间与市民休闲需求“错峰”的矛盾日益凸显。市人大代表张治在建议中直言:“当前博物馆、科技馆傍晚闭馆,造成资源闲置,也阻碍了市民文化生活的提质升级。”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常住人口达2480.26万,中心城区每10.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但多数场馆开放时间仍集中在日间。热门场馆如上海天文馆“一票难求”,而夜间的文化需求却被短视频、棋牌等消遣方式占据。张治认为,增加夜场开放不仅能“盘活”公共资源,更能为亲子互动创造机会,让夜晚成为知识探索的黄金时间。
从“奇妙夜”到长效机制
事实上,上海的博物馆夜场探索已初见成效。市文化旅游局在回复中透露,2024年暑期,全市45家博物馆推出“博物馆奇妙夜”活动,累计举办夜场及专场118场次,接待观众超25万人次。上海博物馆结合古埃及文物展推出的“奇喵夜”活动,吸引200只宠物猫与主人共同观展,成为社交媒体热议话题;上海科技馆分馆通过每周六延时开放,单暑期便接待近5万人次。
“夜场不仅是时间的延长,更是服务模式的创新。”市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初步建立多部门保障机制,包括绩效激励、文创收益分配、专项资金支持等。例如,上海已建立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业绩与绩效工资挂钩的激励机制,在单位文创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入“双增长”的情况下,允许其文创投资、知识产权授权分成的净收益用于人员分配。通过宣传文化专项资金中的社会力量举办博物馆资金、群众文化项目扶持资金等,对符合夜场开放条件的场馆进行支持。
让“夜场”从试点走向常态
面对市民更高期待,张治建议进一步扩大夜场规模:“热门场馆每年可增开50场夜场,寒暑假或每周固定时段开放,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社会众筹等方式解决运营成本。”这一提议与市文化旅游局的规划不谋而合。本市将进一步健全博物馆夜场开放机制,2025年起,围绕7月至8月暑期内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市文旅局将组织全市博物馆积极参与博物馆夜场开放和“奇妙夜”活动,形成长效机制。
同时,市文旅局在继续鼓励博物馆夜场开放的前提下,指导各博物馆利用夜场开放的契机,策划推出高质量展览、社会教育活动、体验项目、文创市集等,强化文博展览展示与文化、旅游、商业的联动,构建更多文博领域内消费场景,丰富市民游客体验。
在已有的文博事业单位文创激励政策、社会力量举办博物馆扶持资金、文旅商体展联动项目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本市将进一步优化激励措施和补助项目额度,向开展夜场开放的博物馆倾斜。同时,强化博物馆夜间开放和“奇妙夜”活动绩效考核机制,最大程度提升政策激励的有效性。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