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多元解纷

智能锁总发出“快门”声 隔壁是不是在偷拍我?

智能门锁陷偷拍疑云,民警师徒巧解邻里“心锁”

陈颖婷

本文字数:1408

  □  记者  陈颖婷

  “呲——呲——”,寂静楼道里反复响起的微弱声响,在王女士耳中却如同刺耳的相机快门,日夜敲打着她的神经,也造成了邻里间信任的裂痕。一场由智能门锁引发的“偷拍”疑云,让两户人家剑拔弩张。科技守护安全的初衷,何以成了邻里和谐的绊脚石?破解这道现代生活的难题,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说明书,更是一把能打开“心锁”的钥匙——浦东新区公安分局川沙派出所的民警杨佳欢和乔康裕,正是这样的“开锁匠”。

  深夜“快门”声,刺痛邻里情

  “杨警官,你快来给我们评评理!”今年4月,浦东川沙某小区居民王女士这声急切的呼喊,揭开了邻里间一道由现代科技悄然划出的伤痕。隔壁邻居新装的可视防盗门锁昼夜发出“呲呲”的轻微声响,在她听来无异于窥伺隐私的相机快门声。多次交涉换锁无果,邻里嫌隙如冰层越结越厚,言语交锋几乎升级为肢体冲突。

  新警乔康裕目睹师父杨佳欢为此案紧锁眉头,主动加入研判。“师父,我查过资料,”他指着屏幕上的相关技术说明,“智能门锁抓拍功能是非主动的,只有尝试开锁才会引发抓拍,仅凭声音不足以认定构成对王女士隐私权的侵犯!”

  师徒二人随即深入一线。在狭窄的老式楼道里,杨佳欢反复观察门锁工作状态,发现其拍照录像功能确属被动触发,非王女士担心的持续窥探。他们叩开邻居家门,门锁主人陈女士一脸无奈:“锁是正规品牌买的,说明书也写着不会无故拍照,我们也很困扰。”

  民警走访周边住户后发现,无人留意过所谓“偷拍”异响。真正症结在于房屋结构,由于一梯两户的逼仄楼道,王女士每日必经邻居门口,门锁的灵敏识别系统屡次将她误判为“可疑人员”,警示音由此成了刺穿日常宁静的针。

  民警再次登门向王女士解释门锁原理。“陈警官,那些‘呲呲’声,夜里听得尤其清楚,像针扎在心上。”王女士焦虑中吐露隐情——长期神经衰弱令她对细微声响异常敏感。门锁无意的“尽职”提醒,对她而言已是精神重负。

  “三所联动”巧发力,法理情融解“心锁”

  为彻底化解坚冰,民警果断启动“三所联动”机制,将双方请入调解室。调解桌旁,民警拆解矛盾核心。在法律层面,现在没有明确证据证明陈女士的门锁侵犯隐私;在技术层面,剖析门锁被动触发机制;在情理层面,直指王女士健康隐痛与陈女士的无心之扰。

  “杨警官,那声音真让人没法安生啊!”王女士声音微颤。

  “我们理解您的困扰,但门锁本身确实没有主动拍摄功能,”民警适时补充技术细节,“或许可以探讨更柔和的提示方式?”

  两个多小时的调解,如同谨慎拆解一枚锈蚀的锁芯,耐心与专业是唯一的钥匙。最终,陈女士态度松动:“如果确实干扰了王阿姨生活,我们愿意和商家沟通更换更静音或提示方式更温和的型号。”王女士紧绷的脸终于缓和下来。两只曾险些挥向对方的手,在调解室里最终和对方握在一起,楼道重归宁静。

  【调解心得】

  调解邻里纠纷如琢玉,需以法律为尺明边界,以情理为线连人心。本案中,民警既用技术原理破除“偷拍”误解,又以共情消解神经衰弱带来的敏感焦虑,让双方在法理框架下看见彼此的处境。民警表示,社区工作远不止维护治安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走进居民的内心深处,精准洞察他们的需求,巧妙化解他们的矛盾。科技本应编织更安全的网,有时却在不经意间绊住了人心的舒展。真正的和谐,从不诞生于冰冷设备构筑的壁垒之中。它需要一双能听懂叹息的耳朵,一颗愿在逼仄处侧身为他人留出通道的心。每一把门锁背后的心结,其密码永远藏在人心深处——唯有真诚与共情,才能在不完美的生活结构中,叩开那道名为“理解”的门。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多元解纷 B04智能锁总发出“快门”声 隔壁是不是在偷拍我? 陈颖婷2025-06-24 2 2025年06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