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湿热天气的到来,蛇类活动愈发频繁。近日,宝山区市民包女士反映,75岁母亲在小区绿地散步时,不慎被毒蛇咬伤,紧急送医后恢复良好。面对毒蛇威胁,正确的急救措施对于挽救生命、减轻后遗症至关重要。然而,公众对蛇伤急救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专家提醒,毒蛇咬伤虽然危险,但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并正确应对,就能最大程度降低伤害。另外,对于各种关于毒蛇咬伤的谣言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相信和传播。
不要学电视剧“用嘴吸毒”
我国每年发生25万-28万例毒蛇咬伤,以50岁及以上人群为主,每年4-10月多发,7-9月是蛇咬伤高峰。公开数据显示,今年立夏(5月5日)以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收治毒蛇咬伤或疑似蛇咬伤14例。而2024年,龙华医院急诊收治上海和周边省市蛇伤88例,收治住院30人。近10年以来,龙华医院中医外科收治蛇伤病例近400例。总体而言,上海地区的蛇咬伤事件并不算频繁。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张亮说,如果被咬者记住蛇的外形特征,或用手机拍下毒蛇照片,可方便医生判断致伤蛇种、精准用药,不要学电视剧“用嘴吸毒”。
目前,各大医院提供的蛇毒血清来自上海赛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它也是全国唯一抗蛇毒血清的生产商,能生产抗蝮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以及抗银环蛇毒血清。
该公司工作人员接受咨询时表示,公司的血清研发产能充足,与全国多个地区的国有药企开展合作,为上海13家定点医疗机构提供血清储备,也可提供应急调配。
较全国看,上海每年被毒蛇咬伤的病例比较少,一年在100例上下。“不是每家医院所在的区域都有很高的蛇咬伤发生率,所以血清数量的决定权在于各大医院、相关政府部门的采购意愿,我们企业是完全配合的。”
提高警惕的同时,不要过度恐慌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委员会专家黄雷表示,不仅仅是上海,许多城市的储备抗蛇毒血清医疗机构数量都处于类似的水平,这有很多现实成因:第一,一支抗蛇毒血清的生产周期最快也要九个月左右,存放有效期仅为2-3年。第二,毒蛇咬伤的发生概率低。以其所了解的西南某大城市一家三甲医院为例,一年数百万门诊量、5000张床位的规模下,每年仅存放四类抗蛇毒血清各四支。过去两年,仅使用过两支。因此,大规模储备蛇毒血清可能会导致过期浪费。
至于有急救人员不清楚医院血清储备的情况,黄雷认为,具体到个体实际情况上,如果一个地方医务、急救人员多年没有接触相关患者的经验,确实可能难以为患者提供准确的就诊意见。“希望大家在提高警惕的同时,不要过度恐慌。蛇类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攻击,还有相当一部分无毒蛇的情况。总体来说被咬后1-2个小时的时间窗口是有的。”
也有学者调研指出,蛇伤救治在国内存在院前延迟、居民不正确的院前处置方法、未及时足量使用抗蛇毒血清、基层医生对蛇咬伤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一些蛇伤高发省份,很多居民点离血清配置点的车程距离都超过了2小时;一些基层医院急诊科医生轮转较为频繁,针对基层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培训较少。建议各省市及时收集分析蛇伤事件并建立数据库,有针对性地为基层医生进行培训、提供科普知识,改善抗蛇毒血清的可及性。
长裤、高帮鞋组成“物理防御”最有效
据《深圳晚报》报道,2025年5月11日,深圳市龙华区某小区上演惊魂一幕:居民在停车场入口发现一条长约1.3米的眼镜蛇,就盘踞在一辆汽车的轮胎挡泥板上盖缝隙里。
事实上,城市化建设与山林绿地交织,包括蛇在内的一些野生动物也在人类居住区出现,空调外机、车库角落、绿化灌木丛都可能成为它们的临时巢穴。尤其在南方地区,在城市里与蛇正面“遭遇”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情况。
张亮指出,每个城市都在建绿道,连通城市内的公园绿地、山林湖景等,方便市民亲近自然、健身锻炼的同时,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多进入社区空间的可能性。
在深圳,记者看到,有不少社区居民催促物业公司在社区投放含硫磺的驱蛇药。但这类硫化物对一些蛇类,比如银环蛇基本无效,还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尽管蛇咬伤人事件时有发生,但作为“地球的医生”,蛇因为吃老鼠,在保护庄稼、防鼠疫,以及入药治疗人类疾病等方面亦有不少贡献。“在许多民族的古老图腾、艺术作品中也有蛇的身影。”张亮谈道,公众应更多了解关于蛇的科普知识,不用过度恐慌,“谈蛇色变”。
“真正能防蛇咬的措施,是长裤高帮鞋组成的物理防御,以及不打扰野生动物的敬畏之心。”张亮建议,如果夜间出行,最好打手电筒且尽量不穿拖鞋;如果必须经过草丛等地,最好用木棍“打草惊蛇”。
(来源:南方周末、上观等)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