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乘用车市场火热,给了“有心人”钻空子的空间——“山寨保单”频现,投诉量大增。近期调研发现,有业务员冒充知名保险公司,将“统筹保险”包装成正规商业保险,甚至低价进行推销。消费者往往付款后才发现保单并非由正规保险公司出具,而是汽车服务公司出具的统筹单。
此外,有消费者遇到假公司和假保单。不法分子伪造与真保单体例、样式、内容相似的“假保单”,诱骗消费者进行投保。消费者出险之后,发现该公司客服电话无人接听,业务员失联,部分统筹公司直接“跑路”。
“请车主擦亮眼睛谨慎识别,避免被误导购买。”地方保险协会以及被“撞脸”的保险公司也纷纷发布风险提示,“车辆统筹公司”不是保险公司,缺乏保险行业监管;“车辆统筹单”也不是保险合同,不受保险法保护,后续赔付服务可能无法得到保障。
保险行业人士提示,“踩坑”的消费者应采取“三步走”维权策略:首先,终止“问题保单”,及时通过正规渠道重新投保,确保车辆保障不中断;其次,保存和固定微信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文本等关键证据;最后,通过12315平台等多渠道投诉举报,或进行法律诉讼。
“我于4月10日在微信上向深圳市阳光财联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支付了3152.5元,该公司为汽车统筹公司。销售人员谎称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深圳消费者曾女士称。
记者查询企查查App发现,该公司注册地址为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新牛社区展滔科技大厦C座C1401。经记者实地求证后发现,该楼层只有一家3C数码配件公司。目前,该公司处于注册异常的状态。
记者发现,部分统筹公司“撞脸”知名保险企业,企图浑水摸鱼。而一些统筹公司即便陷入纠纷,仍可改头换面继续招摇撞骗。记者在某工商信息平台以“安全统筹服务”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全国共有相关企业2600多家,注册资本低于100万元,其中不少被打上“经营异常”“司法案件”“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等标签。(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