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法学院

第十三届浦江民事诉讼法论坛综述

共议民诉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之构建

朱非

本文字数:1119

  □  记者  朱非

  近日,由华东政法大学民事诉讼法学科主办的第十三届浦江民事诉讼法论坛“中国民事诉讼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民诉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之构建展开研讨。

  亟需突破传统民事诉讼理论框架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王福华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民诉自主知识之民事公益诉讼判决的既判力》的报告。他认为,公益诉讼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典型实践,其中包含了“如何划清社会公共利益”“如何明确预决效”等复杂问题,亟需突破传统民事诉讼理论框架,构建本土知识话语体系,平衡政治逻辑与司法逻辑、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同时不能忽略对域外司法文明的借鉴与学习。

  比较法学是民事程序法学主要发展路径

  复旦大学法学院段厚省教授发言的题目为《民诉法学自主性知识体系中的程序法学方法论》。他认为,比较法学是我国当代民事程序法学主要发展路径。构建本土的民事诉讼法学知识体系,可依托不断充实的本土法学研究资源与研究方法,形成面向本土实践的自主知识生产模式,完成理论观点的体系化建构。除程序与实体结合路径外,法社会学等路径尚处边缘,未来可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生产民事诉讼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并需要避免陷入发表导向型的研究路径。

  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并加强学术评论

  上海政法学院陈洪杰教授以《从“谁是我”到“我是谁”:民诉法学科知识自主性的主体性维度》为题作报告。他深入剖析了现实中学术共同体面临的困境,如民诉法等小学科学术发表困难重重,知识生产的意义被符号所支配等。针对这些困境,他提出学术共同体自我关怀路径,建议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加强学术评论,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知识体系回溯的生产方式,从而推动学科的健康发展。

  深化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破解民诉难题

  华东政法大学公共法律服务学院杨凯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民事诉讼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公共法律服务实践进路——以民事司法程序现代化问题研究为视角》的报告。他认为,民事司法程序现代化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如民事司法立案程序、审前准备程序等问题,需深化立案登记制改革来破解。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最优实践路径,也是运用比较法和法社会学研究方法,建构中国民事诉讼法自主知识体系的司法实践路径。

  平衡法院调解的职权性与当事人处分权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刘加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基本原理的危机与调适:以先行调解和诉的利益为观察对象》。他认为,根据最新规定,当前须在登记立案后方可启动调解程序,取消了“诉前调”的称谓,这一变化标志着调解场景从“立案门外”彻底转向“诉讼门内”。此外,应当深入思考法院组织调解的职权性与当事人处分权之间的平衡问题。最后,他强调基本原理对实践现象的解释与反思功能,认为若基本原理不明确,会影响司法实践的一致性与权威性。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学院 B02共议民诉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之构建 朱非2025-07-02 2 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