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本市各法学院校的毕业典礼陆续举行。值此临别之际,各法学院院长以饱含法治信仰与人文关怀的致辞,为毕业生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让自己成为风浪中安定、镇静的“锚”
杜宇(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与各位一样,我常常困惑,路在何方?或许答案是:让自己成为“锚”——一只在风浪滚滚时安定、镇静的锚。
在复旦,能给予你的最重要的馈赠与最深沉的教诲,就是鼓励你、引导你、推动你,向自己的心灵深处去找寻和淬炼那份岿然不动的内生定力——它比简历更厚重,它比文凭更持久。
而这一追求,其实并不外在于我们的法学滋养。法学,这门你们积累多年的知识与学问,其真谛恰在于此——历经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却依然安定、从容地锚定着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公平、正义与秩序。
面对世界的百年变局与中国的社会变迁,规则迭代是常态。而法学赋予你们的,是在变化中看到不变,在乘风中守正为安。对个体尊严的尊重、对社会正义的捍卫、对良善价值的持守,这些法的精神,正构成变动社会中不变的“锚”。
所以,我才会在这里祝福你们,愿你们能在这世界的晃动中,不仅寻得自己的“心锚”,更能使其生长为安身立命的根基——那份源生于复旦、淬炼于法学的内在定力。
“法治效果图”VS“法治实景”
蒋惠岭(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
法治的“效果图”是什么?就是为学生提供充实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坚不可摧的思维链条,搭建完整全面的能力框架。
什么是“法治实景”?简单说来,就是一个有温度、湿度、维度、烈度、浓度、亮度、精度、难度的现实法治场景。
如何发挥效果图的作用,又如何能自如地驾驭实景?这里只作四点提示:
首先,勇敢面对实景。要大胆、开放地去感知它的温度、湿度,感知它的轻重、深浅,不害怕,不逃避,让它激发你的智慧,启动你的思考。这样,出路便会展现在你的面前。
第二,学而时习“法治效果图”。这是你从学校里带走的最重要的法宝。“法治实景”展现的是一个复杂的国家治理工程,一张“法治效果图”是非常有用的。
第三,继续强化效果图与实景之间的互动性。将目光流转于实景与效果图之间,剖析结构,发现关联,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学会用效果图中所蕴含的原理去匹配、引导、适应法治实景中的各项征候,自然而然地也就得到相应的结论。
第四,是理论的进阶、思想的升华、能力的成长、心智的成熟、思维的缜密,以及你与社会主义法治之间再也难以割断的情缘。
塑造不可替代性至关重要
林彦(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
在告别标准化考试和GPA竞争之后,该如何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想必大家也一直在苦苦求索。在我看来,如何塑造不可替代性至关重要。所谓不可替代性,并非故弄玄虚、标新立异,或者特立独行,而是一种具有社会价值的独特性。
不可替代性尽管难觅,但它其实潜藏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它可以是体贴、是敦厚、是豁达、是无私、是勤勉、是韧劲、是远见;也可以是见微知著、是举重若轻、是敢为人先、是雷厉风行、是处乱不惊、是百折不挠……
当然,不可替代性更可能是多种品行和能力化学反应后的全新组合。这些可贵的品行和能力还需要持久的历练才能逐渐沉淀、进化,并最终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此外,不可替代性也还需要适合其展示的舞台。因此,我们既要努力摆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局,更要积极寻求适合发挥不可替代性的天地。作为千里马,大家要主动且不失时机地去寻找伯乐、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跑道!
(内容有删减,标题略有调整)
朱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