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法斋
一对身为女佣的法国姐妹,杀害了女主人和她的女儿。但就是这样两个凶手,却对法国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多人认为她们的谋杀不是犯罪,而是对阶级压迫的反抗。她们激发了很多文艺作品的诞生,甚至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的灵感来源。
她们就是帕品姐妹。
血色清晨
1933年2月2日,法国勒芒市的天空被铅灰色云层笼罩,寒风裹挟着潮湿的雾气掠过圣艾尔伯街12号的铁艺雕花大门。
清晨7点,邮差像往常一样将信件塞进黄铜信箱,清脆的金属撞击声在寂静的庭院中回荡,却未等来克里斯汀·帕品熟悉的应答。三个小时内,邮差三次折返,铜铃的震颤声逐渐变得尖锐刺耳,打破了宅邸表面的平静。
中午12点17分,拉·拉尼耶夫人的儿子莫里斯·勒巴隆因母亲未按时赴约,手持备用钥匙推开沉重的橡木门。腐腥味裹挟着铁锈气息扑面而来,他的皮鞋在大理石地面打滑——暗红色的血渍已凝结成块,蜿蜒如诡异的藤蔓,顺着楼梯扶手爬向二楼。当他颤抖着推开客厅雕花木门时,眼前的景象令这位35岁的银行职员瞬间瘫倒:母亲蜷缩在波斯地毯上,天鹅绒睡袍被鲜血浸透,面部遭受钝器重击,原本保养精致的面容已辨认不出五官轮廓;姐姐乔治特仰面躺在沙发旁,脖颈以不自然的角度扭曲,剪刀深深插入眼窝,水晶吊灯的光芒在血污上折射出冷冽的光斑。
警方抵达现场时,整个宅邸仿佛被定格在恐怖电影的某一帧。厨房餐桌上,四人份早餐保持着诡异的完整:涂着黄油的面包仍维持着切开的形状,银质餐刀斜倚在果酱碟旁,两杯咖啡表面结着灰褐色的薄膜。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女仆们的工作围裙整齐挂在衣帽架上,熨烫平整的褶皱里还残留着薰衣草浆洗的香气,与弥漫全屋的血腥气形成强烈反差。
刑侦专家在浴室发现关键物证:直径30厘米的铜制洗面盆边缘布满凹陷,显微镜下可见毛发与皮肤组织;裁缝剪刀的刀刃处凝结着暗红血痂,在镁光灯下泛着冷光。
追捕行动在午后1点43分获得突破。铁路警察在勒芒火车站月台发现神色慌张的帕品姐妹:克里斯汀紧紧攥着两张前往巴黎的二等座车票,指节因过度用力泛白;莱娅的羊毛围巾下隐约露出褐色血渍,她的瞳孔不断扫视站台出口,仿佛惊弓之鸟。面对审讯,克里斯汀的声音像生锈的齿轮般沙哑:“我们砸了27下,一下比一下重……”说着,她突然露出扭曲的笑容,指甲深深掐进掌心,“那些居高临下的眼神,就该用剪刀剜出来。”
这番陈述被速记员一字不差地记录,次日登上法国各大报纸头版,标题《模范女仆的血色蜕变》刺痛了整个社会的神经。
压抑与爆发
克里斯汀与莱娅的命运轨迹,早在踏入拉·拉尼耶宅邸前就已布满裂痕。她们出生于卢瓦尔河谷的矿工家庭,狭小的木屋里常年弥漫着煤烟与廉价劣酒的气味。
父亲阿尔弗雷德·帕品是个暴戾的铁路工人,醉酒后常将母亲玛丽·路易丝打得遍体鳞伤,年幼的克里斯汀不得不用瘦弱的身躯护住妹妹。
1922年冬夜,14岁的克里斯汀蜷缩在漏风的阁楼里,听着楼下母亲压抑的啜泣声,在日记里写下:“如果能变成墙上的影子,是不是就能逃离这里?”
1926年春天,18岁的克里斯汀通过家政中介踏入勒芒市的中产家庭。她很快掌握了上流社会的生存法则:擦拭银器时要顺着纹路打圈,熨烫衬衫需在领口处叠出完美的120度角,听到主人脚步声必须立刻低头让路。
三年后,16岁的莱娅辍学追随姐姐。在拉·拉尼耶夫人眼中,这对姐妹堪称“完美仆人”:清晨5点准时生火,将铜质门把手擦拭得能映出人影,甚至能精准记住主人对咖啡温度的要求——必须是华氏140度,误差不得超过2度。
然而,光鲜表象下是令人窒息的生存困境。她们栖身于阁楼3平方米的储物间,霉斑在墙面上肆意蔓延,床垫下塞满雇主淘汰的旧衣物充当褥子。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6小时,克里斯汀的月收入仅够购买三公斤黑面包,莱娅的工资还要寄给病弱的母亲。
更残酷的是精神压迫:拉·拉尼耶夫人要求她们禁用洗手间,必须在厨房角落的搪瓷盆解决;禁止与外界通信,所有信件需经雇主检查;甚至规定姐妹俩交谈时必须保持三米距离。在莱娅的日记本里,泛黄的纸页上布满歪斜的字迹:“今天太太说我们身上有下水道的味道,可我们明明用了她剩下的香水。”
案发前三个月,莱娅因长期劳累患上严重妇科病,私处溃烂化脓却不敢求医。克里斯汀多次恳请雇主允许就医,换来的是拉·拉尼耶夫人的冷嘲:“下等人的身体就是这么脏。”
2月1日深夜,矛盾在供暖问题上彻底爆发。因煤炭储备不足,客厅暖气过早熄灭,乔治特女士将滚烫的咖啡泼在克里斯汀脸上,瓷杯碎裂的声响惊醒了整栋房子。监控记录显示,莱娅当时蜷缩在厨房角落,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指缝间渗出的血珠滴落在地砖缝隙里。
这场持续17分钟的辱骂,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凌晨两点,当整栋房子陷入沉睡,克里斯汀握着从厨房拿来的铜盆,莱娅紧随其后。她们赤着脚,像两只无声的野猫般潜入主人卧室。克里斯汀后来供述:“第一次砸下去时,听到头骨碎裂的声音,突然觉得浑身轻松。”姐妹俩分工明确,仿佛演练过无数次:克里斯汀负责击打头部,莱娅用剪刀毁掉她们的眼睛——这双曾居高临下打量她们的眼睛。
行凶后,她们平静地整理好房间,将染血的衣物叠进箱子,甚至细心擦拭了铜盆上的指纹,仿佛这只是又一次日常清洁。
案件争议
帕品姐妹案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法国社会激起千层浪。《费加罗报》以《文明社会的耻辱》为题连发三篇社论,呼吁加强对家政人员的道德管控;《人道报》则发表长篇报道《被压迫者的觉醒》,将姐妹俩的行为解读为阶级矛盾的必然爆发。
巴黎街头的咖啡馆里,知识分子们激烈争论:这究竟是个人的道德沦丧,还是社会制度的集体罪行?超现实主义诗人布勒东在案件发生48小时内创作诗歌《血色黎明》,将姐妹俩比作“刺破阶级黑幕的匕首”;萨特在《存在与虚无》手稿中专门增设章节,探讨“极端环境下的自由选择”。
1933年6月,法庭上,控方律师身着笔挺的黑色长袍,将姐妹俩描绘成冷血恶魔:“她们用最残忍的手段剥夺生命,这种暴行不容任何借口!”而姐妹俩的辩护律师则呈上237份证词,包括邻居、前雇主、医生的证言,证明拉·拉尼耶夫人长期实施精神虐待,并展示莱娅的体检报告。当病理照片投影在法庭幕布上时,旁听席传来压抑的抽气声。
最终的判决充满争议:克里斯汀获终身监禁,莱娅因未成年被判10年,但法官特别批注“鉴于特殊社会背景,建议减刑”。
案件余波持续发酵,催生出深远的社会变革。1933年12月,法国议会通过《家政服务人员权益保障法》,首次规定工作时长上限为10小时/天,设立最低工资标准,并强制要求雇主提供独立住宿。巴黎街头出现“我们都是帕品姐妹”的涂鸦,成为工人运动的标志性口号。
更具文化意义的是,案件激发了大量文艺创作:让·热内以姐妹俩为原型创作戏剧《女仆》,通过主仆角色的身份倒置,探讨权力的荒诞本质;电影导演布列松拍摄《扒手》,延续对边缘群体的人文关怀;甚至在时尚界,克里斯汀作案时穿着的粗布围裙,意外成为某先锋设计师的灵感来源,推出“反抗美学”系列服装。
80年后,当法国国家档案馆公开帕品姐妹的全部卷宗,泛黄的纸页间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震颤。案件档案里,有克里斯汀工整的工资记录单、莱娅被退回的家书,还有警方绘制的凶案现场平面图。在勒芒市工人博物馆,互动展览通过全息投影重现1933年的血色清晨:参观者戴上VR眼镜,仿佛置身于弥漫着血腥气的客厅,能听见铜盆撞击头骨的闷响,看见莱娅颤抖的手举起剪刀。这个展览的最后一句话写着:“当沉默不再是美德,爆发或许是最后的呐喊。”帕品姐妹案早已超越普通凶杀的范畴,成为一面棱镜,折射出社会的隐秘裂痕,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光谱。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