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黄浦江畔,智如潮涌。作为全国首个生成式人工智能专业孵化载体,徐汇“模速空间”聚集了200余家大模型企业。早在2023年揭牌前,徐汇警方便主动对接,提供前置警务服务——指导建立安防设施、完善安全制度、提升网络防护,让入驻企业感受到“安全可预期、权利有保障、诉求有回应”。这片安全沃土,正是上海公安以高水平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打击涉企犯罪:清除“蛀虫”扎牢“篱笆”
上海公安深谙“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面对新形势下专业化、隐蔽化、链条化的涉企犯罪,警方重拳出击。
今年3月,长宁警方从10万余条报销记录中精准锁定5张重复发票,当日破获一起虚假报销职务侵占案,抓获嫌疑人并冻结300余万元赃款。破案后,“蓝鲸”护企工作站民警主动上门送上《风控建议书》,助力企业完善内控,实现“标本兼治”。
2024年4月以来,上海已成立17家“蓝鲸”护企工作站,变企业“上门求保护”为“保护送上门”,打造“家门口”的一站式“护企管家”。一年多来,全市公安经侦部门破获职务侵占、合同诈骗等涉企经济犯罪案件2400余起,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9亿余元。
针对损害企业声誉、破坏市场公平的网络谣言,警方“零容忍”。网安部门在全市大型产业园建成运行33个“守沪e站”网络安全服务站,今年已侦破涉企网络犯罪案件180余起,为1.8万多家企业提供安全保障。依托“智慧中枢”合成作战专班,警方让犯罪线索“无处遁形”。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2023年以来,上海警方围绕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全链条打击侵犯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犯罪,查处相关案件2875起,涉案金额140余亿元,保护了13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权益,助力上海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执法规范化是法治的基石。上海持续推进“一站式”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设,健全办案协作机制,规范涉企检查流程,创新“检查码”制度,推广“教科书式”执法,确保每一次执法都经得起检验。
坚持创新治理:疏通堵点化解“烦恼”
伴随新业态蓬勃发展,劳动关系不明、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衍生的矛盾增多。上海公安坚持法治思维,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嘉定“驿路有我”服务站,被网约车司机亲切称为“家”。这里不仅提供充电、餐饮、体检、公寓,还设有办事专窗。面对充电站初建时的治安交通警情,嘉定分局创新“微网格”治理,细分单元、强化协同、提升服务,有效保障新业态发展和新就业群体安居乐业。
对于涉企矛盾纠纷,上海深化“三所联动”(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多元化解机制,联合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合力攻坚。针对重点、重复警情,落实分局局长、派出所所长“双长盯办”机制,靠前调解,力求“案结事了人和”。2023年以来,累计化解劳动争议纠纷6.2万余起。
数字经济热土杨浦区集聚了百余家重点互联网企业,常受恶意投诉、网络安全漏洞困扰。2024年,杨浦分局成立“网桥行动专班”,推进网安警务室建设,整合警种力量协同作战。目前建成8家企业网安警务室、2家园区网安警务站,查防漏洞1200余处,打击涉企网案125起,推出12项惠企服务,筑牢数字安全屏障。
城市交通的“秩序之美”是营商环境的具象体现。上海金桥保税区南区曾仅有一个社会车辆出入口,日均万辆车流量导致华东路严重拥堵。浦东分局迅速响应企业诉求,实施“开东门、增车道、优动线”改造,使保税区早高峰通行效率提升60%,周边拥堵指数下降45%,疏通了企业发展的“堵点”。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