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天平守沪

从“一人经验”到“集体收获”

对话上海数字法院“体验官”

高远

本文字数:1261

  □  高远

  上海数字法院建设推进两年多来使用体验如何?数字改革取得了哪些实效?日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第七次数字法院推进会,审判一线、社会各界代表在会上分享了“用户体验”。

  对话上海数字法院“体验官”,今天来看看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李杰文的分享。

  问:李法官,你长期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在三级法院都任职过。你觉得,对于一名法官来讲,数字法院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李杰文: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对一名法官来讲,我感觉最重要的是带来了“三个转变”。

  第一个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它使法官具备了数字化的思维方式,关注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形成更有洞察力的观点,裁判结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比如,近年来诈骗案件高发多发,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诈骗方式的类型、辐射范围、多发群体和地域、犯罪数额、犯罪生态等,这样法官在面对具体案件时,心里就会有一杆秤,能够抓住打击的重点,量刑也更加均衡。

  第二个是审判理念的转变。它使法官更加重视治罪与治理并重。数字法院建设、应用场景的开发,给法官提供了一个便捷、可靠的工具,能够快速发现案件中反映出的普遍性问题,从而提出预防犯罪的方案。

  比如,我们发现涉电商平台的网络黑灰产案件比较突出,通过开发相关应用场景,利用大数据对这一类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建议,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三个是工作方式的转变。应用场景相当于为法官配备了很多数字助理,从立案到执行、从程序到实体,全方位地辅助法官办案。它时而监督、时而提醒、时而帮助,实用性很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应用场景都是法官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通过应用场景,使法官的个人经验变成集体共识,变成一种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推动了整个审判工作的进步。

  问:看得出,你在使用应用场景过程中有很大收获,能不能举几个例子,让我们切身感受一下应用场景在办案中的作用?

  李杰文:好的。实际上我们每个法官都在使用应用场景,他们不但在使用,而且在创造。好用、管用的应用场景很多,而且特别贴合审判实践。

  比如,制作判决书属于法官的日常工作,但有时习惯性思维也会带来一定的阻碍,当涉及外国人犯罪、指定管辖、累犯、缓刑、撤销缓刑假释等情况时,在判决书的结构、法条引用、生效方式等方面都有一些特殊要求,很容易被忽视。目前,已有“外国人犯罪案件属地管辖法条援引提示预警”“刑事裁判文书遗漏指定管辖程序事项提示预警”等多个应用场景对这些问题进行规范和提醒,可见我们的应用场景覆盖面广、实用性很强。

  再比如,刑事从业禁止和禁止令制度,在相关行政法规中有一些特定要求,对于刑事法官来讲,有时难以及时和全面掌握所有的规定,但有了“污染环境罪案件禁止令适法统一”等应用场景以后,只要一个法官掌握了,就等于全体法官都掌握了,这就是应用场景的魅力。

  除此以外,各类案件的适法统一问题、刑事执行问题、被告人防逃及防脱管问题,都有相关的应用场景,极大地提高了全市法院和法官的审判质效。作为法官,我们也坚信数字法院建设符合数字时代的发展方向,必将取得更大成功。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天平守沪 B02从“一人经验”到“集体收获” 高远2025-07-18 2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