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非常悦读

当记忆不再可靠……

戚风

本文字数:1420

《架空犯》【日】东野圭吾 著 李盈春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东野圭吾在《架空犯》中,以一起议员夫妇谋杀案为切口,悄然展开了一场关于“记忆操纵”的深度叙事实验。当东京都议员藤堂康幸与妻子江利子的尸体在火灾现场被发现时,警方最初判定的“自导自演”结论,本身就是凶手对记忆的第一层篡改——用现场痕迹伪造死者行为逻辑,将谋杀伪装成命运闭环。而随着调查深入,40年前的旧案如幽灵般浮现,读者逐渐意识到,整本书的核心诡计并非传统推理中的密室或不在场证明,而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集体记忆改写术”。

  藤堂康幸的身份是这场实验的最佳载体。作为公众人物,他的形象本就是被精心修饰的“记忆标本”:媒体报道中的清廉、家人眼中的威严、政敌口中的伪善,每个视角都是对真实的局部截取。东野圭吾通过五代努的调查笔记,一点点撕毁这些标签——年轻时参与学生运动的激进、为上位抛弃发妻的冷酷、利用职权掩盖旧案的阴狠,让“议员藤堂”这个符号逐渐坍缩成充满私欲的肉身。这种对“社会记忆”的解构,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我们认知中的“他人”,不过是被筛选、被编辑的记忆片段的集合。

  更精妙的是对“个体记忆篡改”的刻画。江利子的日记成为关键道具,这本本该承载私人记忆的载体,却被她本人改写成误导警方的剧本。她在日记中刻意淡化与旧情人的纠葛,放大与丈夫的矛盾,甚至虚构自杀动机,将自己的人生最后篇章变成凶手的“叙事助攻”。这种“主动篡改自我记忆”的行为,比被动欺骗更令人脊背发凉——当一个人开始系统性地否定自己的过去,她究竟是在保护什么?东野圭吾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山尾警官的感慨留白:“人最擅长的,就是用记忆为自己打造囚笼。”

  40年前的“德永案”则构成了记忆操纵的时间维度。当年的目击者在岁月冲刷下,有的将关键细节扭曲成符合自我认知的版本,有的因恐惧刻意遗忘,还有的被利益裹挟选择沉默。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在警方的追问下互相碰撞,形成荒诞的“罗生门”:有人记得嫌疑人穿红色外套,有人咬定是蓝色;有人说案发在雨夜,有人坚持是晴天。东野圭吾借此暗示:时间并非记忆的防腐剂,而是最狡猾的篡改者,它会让痛苦的细节模糊,让有利的片段清晰,最终将真相打磨成适合生存的形状。

  书中最具冲击力的,是对“记忆伦理”的拷问。五代努在接近真相时发现,部分当事人早已用自我欺骗获得了平静生活——当年的从犯变成虔诚的牧师,知情的护士在福利院安度晚年。揭露真相意味着将他们重新拖入深渊,而保持沉默则违背司法正义。东野圭吾让五代努在证据室彻夜不眠,面前摊开的不仅是案件卷宗,更是人性的困境:当记忆成为支撑生命的支柱,哪怕是虚假的支柱,我们有权利将其推倒吗?

  《架空犯》最终没有给出廉价的答案,而是以开放式结局收尾:真凶伏法,但40年前的旧案仍有疑点未清,五代努在结案报告上写下“尚有记忆碎片待拼接”。这种不彻底性恰恰呼应了主题——记忆的操纵从未停止,真相永远在被解构与重构。东野圭吾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记忆的编辑者,我们筛选、剪辑、美化,最终活在自己制作的叙事里。而推理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找到唯一的真相,而是承认记忆的脆弱,尊重每个生命在谎言与真实间的挣扎。

  这部作品跳出了传统推理的框架,将悬疑外壳下的内核指向了更本质的命题:当记忆不再可靠,我们如何确认自我的存在?东野圭吾用冷静的笔触,在罪案的肌理中,剖开了人类最隐秘的生存策略——用记忆编织现实,又在现实中篡改记忆。这种对“记忆操纵”的深刻洞察,让《架空犯》超越了普通的类型小说,成为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

  (戚风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非常悦读 B07当记忆不再可靠…… 戚风2025-07-18 2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