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摩托艇的船舷烫得惊人。记者刚伸手触碰船舷扶手便本能地缩回——测温枪显示,暴晒下的艇身已超50℃,而紧邻发动机的位置,炽热的铁皮竟逼近70℃。驾驶位上,救援队员吴一坤的手掌已被烫得通红,他却只是笑笑:“盛夏出艇,这是常态。”
这是上海市公安局边防和港航分局水上应急救援队一个普通的巡逻日。日前,记者跟随救援队队员踏上这艘狭小的充气巡逻艇。高温下的坚守、实战中的淬炼,成为这支队伍夏季保安全的生动注脚。
水上“火炉”:50度的甲板与6厘米厚的“盔甲”
下午2点多,巡逻艇从苏州河启航,烈日悬在头顶,江水反射出刺眼白光。尽管采访当天气象预报最高气温为36℃,但当记者站在艇上,脚下是滚烫的底板,空气中弥漫着橡胶被暴晒后的焦灼气味,仿佛置身蒸笼中。队员吴一坤指了指船舷两侧的橙色浮管:“太阳一烤,立马超60度,就是个移动‘火炉’。”记者拿着温度计进行测试,只在太阳下晒了一会,船舷上的温度就到达近50度。而当温度计靠近巡逻艇发动机处,显示温度直逼70度。
最难以想象的是他们身上的装备。队员协助记者套上一件水域救援专用救生衣——它厚达6厘米,刚扣上搭扣,一股沉重的闷热感便包裹全身。吴一坤熟练地整理着自己更加厚重的装备背心,后背早已洇开两片深色汗渍:“每次脱下来,衣服都能拧出水。我们笑称这是‘天使之翼’,天天带着的翅膀。”汗水沿着他的鬓角不停滚落,砸在滚烫的甲板上,瞬间消失不见。
巡逻不过半小时,记者的衣服完全湿透,紧紧黏在皮肤上,全副武装的遮阳帽遮阳面巾之下的皮肤闷热发烫。记者环顾艇上队员,个个脸庞黝黑发亮。“以前也白过,”吴一坤曾经因在执勤时被网友不经意间拍了小鲜肉“帅图”而出圈,如今他抹了把脸上的汗,咧嘴一笑,“这水上,啥防晒霜都扛不住水汽和汗,干脆省了。防晒手套?湿热天戴着更遭罪,湿疹痒起来钻心。”
沉重的“家当”:每件装备都为托举“生命重量”
巡逻间隙,吴一坤向记者逐一展示他们背负的“家当”。他解下一个鲜艳的橙色小包:“防水快拆急救包,去年血的教训换来的。”他语气沉重起来。去年,他们在西藏路桥处置警情,一名队员被岸边锋利的乱石割伤,伤势骇人。“自那以后,这成了标配。”包内止血带、冰袋、夹板一应俱全,专为应对复杂岸际环境。
他又拿起一把造型特别的平头刀:“水域救援刀,单边开刃。激流里,割缠绕的绳索、水草,又快又稳,还防误伤。”他目光扫过艇上每一个卡扣和挂钩:“瞧这些五颜六色的防丢绳,一旦浪大起来,装备绑得再牢也可能飞出去。人也是,颠簸起来,这根绳可能就是保命索。”
夜间巡逻用的荧光棒则解决“灯下黑”的困境——黑暗水域里,它遇水三秒即闪,是落水救援的灯塔。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红色救援绳包,21米长,自带浮力。“冲锋艇过不去的地方,就靠它。”吴一坤演示了与牛尾钩结合的抛投方式,这背后,是无数次实战检验与经验凝结。
当所有装备挂满救生衣,记者掂了掂,这件救生服的重量超过了10斤。但吴一坤说,每次出发,一件装备都不能少。在他看来,每件装备都可能挽救一条生命。当记者感叹装备太多太重,这名腼腆的小伙子坚定地说:“与生命的重量相比,它们不算什么!”
浪尖上的“劝退师”:烈日下喊回堤坝“乘凉客”
巡逻艇劈开泛着刺眼白光的水面,水面反射的光线几乎令人眩晕。吴一坤眯着眼紧盯前方,刮起的风也带着潮热,引擎轰鸣裹着热浪轰击着耳膜。
行至苏州河防汛堤,惊险一幕突现:一男子竟悠闲坐在陡峭堤墙上纳凉,双腿悬空晃荡。吴一坤和队员们立即驾艇靠岸,扩音器响起急促喊话:“立刻下来!涨潮时一个浪就能卷走你!”男子不以为意:“我就乘个凉,不会掉下去的。”“河水涨潮速度很快,你离水面太近,如果掉下去后果不堪想象。”队员们轮番高声劝导近十分钟,男子才慢吞吞爬下。
“江边纳凉、翻栏钓鱼的市民越来越多。”队员无奈地说,“一天劝几十次是常事。”为此,队员们加大巡逻频次,通过“水上喊话+岸边联动”的方式,及时劝离危险区域人员。入夏以来,已累计劝离岸边垂钓、戏水群众100余人次,消除安全隐患30余处。
“极限训练场”:把每滴汗水都炼成救生技能
下午4点,苏州河训练基地,实战演练正如火如荼。队员们正在进行“O型救援”科目:巡逻艇绕落水假人急速画圆,利用离心力将船舷压低至水面。“苏州河看似平静,水下暗流能把你卷到桥墩底下。”记者目睹队员们在60℃的滚烫浮筒上练习翻舟自救——身体砸向水面时,蒸腾的水汽瞬间包裹全身。
活饵救援、翻舟自救、编队驾驶……为夯实队员们水中救援能力,提高水上应急处突实战化水平,连日来,救援队坚持“实战实训、以战代训”,将日常巡逻水域当作练兵场,不间断开展水中救援、船艇驾驶等专项训练。训练间隙,芦培向记者展示6月23日的拉练记录:30海里的首次跨区域长距离拉练中,队员们在无遮蔽的甲板上成功完成数十次紧急避让,以及各种高难度的救援动作。“我们在奉贤海训时,在漆黑的海面上航行时,更多依靠月亮发出微弱的月光反射在海面上,以确定是否存在障碍物。这就模拟了我们夜间救援的场景。”吴一坤说。
去年夏季,市公安局边防和港航分局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的警务运行模式,实现了上海市溺水警情数同比下降33.4%、落水人员救助率上升17%的“一降一升”目标。
挺进黄浦江:新战艇1分钟穿越轮渡密集区
今年夏天,上海公安首次将一支30人的专业水上应急救援力量部署至黄浦江核心水域(徐浦、北外滩)常态化备勤,标志着本市水域应急救援体系升级,全力应对夏季涉水突发事件高发期。这支驻守苏州河的精锐队伍,今年首次挺进黄浦江主航道备勤,是上海公安水域救援力量布局和响应能力的一次显著提升与战略延伸。
“防汛闸门附近有人落水!水位太低公安艇靠不过去!”6月27日中午正值落潮,杨浦大桥水域传来紧急呼救。彼时气温达38℃,边防港航分局水上应急救援队队员陈皓波放下手中的午饭,迅速穿上救生衣驾驶巡逻艇赶往现场,并与公安艇上的民警相互配合,成功将落水女子营救上岸。
“以前公安巡逻艇在黄浦江苏州河等狭窄、复杂水域转弯、靠岸都得小心翼翼,现在这巡逻艇吃水浅、转向灵、速度快,能更快到达现场开展救援工作。”救援队负责人芦培介绍。这是充气式巡逻艇首次在黄浦江水域投入实战,仅用1分钟便穿越轮渡航线密集区域,抵达事发点。
当记者离开码头时,队员们刚刚结束训练,又立刻开始为晚上新一轮的巡逻做准备。市民欣赏着上海“一江一河”的美景时,这群“水上卫士”正负重巡航于滚烫的波涛之上。50℃的甲板灼烤着双脚,70℃的引擎炙烤着手掌,6厘米厚的救生衣里汗水从未干透,而他们用结盐的制服、晒脱皮的双手和那些沉甸甸的救援装备,在蒸腾的水面上筑起了一道无形的生命防线。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