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人行道砖下被冲出空洞,道路变得坑洼绊人;白天水花四溅,干扰出行、殃及商铺;看似勤快的洒水车,却在浪费宝贵水资源的同时埋下安全隐患——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市人大代表朱柯丁揭示的上海洒水保洁现实痛点。面对“用力过猛”却效果失衡的困局,他开出“深夜作业”“智慧大脑”“防冲刷路面”“再生水利用”四剂药方。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最新回应:中心城区已转向“夜间冲洗、白天养护”,并将加速制定精细化规范,推动洒水车“静悄悄”地高效服务,让城市清洁不再“扰民伤财”。
水流下的隐忧:代表揭示保洁之困
朱柯丁代表深入剖析了现行洒水保洁模式的痛点。他指出制度方面缺乏灵活性的作业安排,在一些污染程度较轻的区域,仍然按照高标准频繁冲洗,而对于一些卫生死角或真正需要重点清洁的区域(如背街小巷、部分公共设施底部等)却可能清洁不到位。部分被划分为一级保洁等级的道路,无论实际污染程度如何,机械执行着每日至少三次的高频冲洗。这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高压水流的反复冲刷更导致人行道沙土大量流失,“地砖下形成空洞,道路变得坑坑洼洼”,埋下了行人绊倒的安全隐患,同时过度的冲洗作业会对市民的正常出行造成干扰,如道路湿滑可能导致行人滑倒、车辆行驶不便等安全隐患,同时也可能对路边商铺的经营产生一定影响,如顾客进出不便等。
此外,秋冬季节的密集市政施工配合洒水降尘,常常让道路变得泥泞不堪,低洼处积水难行,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行人被溅湿、车辆过水后车身变脏增加洗车成本,甚至影响路边商铺经营。”朱柯丁代表强调,这种缺乏灵活性的作业安排,未能有效平衡清洁效果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关系。
代表开出四剂“药方”
面对难题,朱柯丁将目光投向国际标杆城市,为上海探寻优化路径。他特别介绍了新加坡的经验:其智慧洒水车装备了先进的传感器与智能控制系统,能够依据路面实时污染程度自动调节水量与频率,在商业区减量、工业区增量,更关键的是,“高达90%的作业被精准安排在晚10点至晨6点完成”,最大限度避开了日间人流高峰。
东京则在道路建设阶段就预留了专用通道与地下管道系统,洒水作业严格限定在凌晨2点至5点的交通绝对低谷期,并“大量使用经过严格净化处理的城市再生水”,体现了资源循环的理念。柏林的季节性精细方案同样值得借鉴,其在夏季干燥时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低压洒水,并通过市民监督APP实时收集反馈调整作业,展现了管理的弹性与互动性。
对此,朱柯丁提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首先是,“把洒水车赶进深夜”成为核心主张。他建议将90%作业压缩至晚10点至凌晨5点,医院学校周边再错峰。其次是技术升级,他建议“给洒水车装上智慧大脑”:引进柏林低压喷淋技术,推广虹口区百元级挡板改装,试点污染传感器动态调控水量。第三,设施再造,朱柯丁呼吁修订道路铺设标准,用混凝土替代沙土垫层,采用防冲刷地砖工艺。除此之外,朱柯丁还建议打通水务系统,优先调用再生水作业,两年内建成取水网络。
市绿化市容局:夜间模式深化,规范升级在途
针对代表的关切与建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在答复中展示了积极行动与清晰的未来规划蓝图。该局透露,上海的道路保洁机械化水平已显著提升,全市道路机扫率已达100%,冲洗率99%。尤为重要的是,中心城区已基本实现“夜间机械冲洗清扫、白天巡回养护”的核心作业模式转型,核心目标正是“避高峰和文明作业”。
对于朱柯丁代表指出的深层次问题和优化方向,绿化市容局拿出了系统性的升级方案。本市今年下半年将开展城市道路冲洗作业规范的可行性研究,主要开展各区冲洗模式调研和国内外冲洗作业规范资料收集。2026年将协同院校等团队正式开展课题研究,从冲洗模式、操作规范、作业实效、人员监督等方面进行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和本市冲洗作业规范导则。2027年拟制定《城市道路冲洗作业技术规范》,制定适用于不同道路类型(主干道、辅路、人行道等路况)和污染场景(扬尘、油污、冰雪等天气)的冲洗作业技术规范,并提出配套的监督机制和培训方案。
同时,本市还将细化完善冲洗作业模式,根据区域商铺分布、人口密度、区域定位等不同业态,形成因地制宜的冲洗作业场景,道路保洁同时做到“润物细无声”。完善条线协调联动。探索构建与交通、生态环保等部门联动机制,推动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
市绿化市容局还表示将强化一线作业人员作业规范,做好岗前培训,增强环卫作业人员的环保意识、节约用水意识和为民服务意识。冲洗机具加装护栏或挡板,防止冲洗作业时溅到行人和车辆,最大程度减少市民出行影响。同时,加强对作业人员作业规范的日常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洒水保洁作业质量的同时,将对城市运行的影响降到最低。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