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走近人大

9月1日电动自行车新国标落地 人大代表疾呼:

明确“改装”定义 严惩“远光刺客”

本文字数:1886

警方供图

  □  记者  陈颖婷

  “50米外就晃得睁不开眼,绿灯亮起时眼前全是绿斑!”上海黄兴公园门口,市民王女士描述自己在夜间遭遇电动自行车“远光刺客”的情形。随着9月1日《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这种持续多年的夜间照明乱象或将迎来转机。

  非法改装的前照灯已成“隐形杀手”

  上海街头,超过1100万辆电动自行车穿梭不息。然而,部分车辆私自改装的超亮前照灯,正撕裂着城市的夜色,并威胁着他人的安全。市民王女士的遭遇道出许多人的心声:“强光射过来,眼前一片白,根本看不清路!”

  上海市人大代表朱柯丁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大量电动自行车通过更换高亮度灯泡、违规调整照射角度,将本应照亮前路的车灯变成了令人眩目的“远光灯”。“这类强光不仅使对向行人、骑行者视觉短暂失灵,更大幅提升碰撞风险,是夜间交通事故的重要诱因。”他在建议中直指监管痛点。

  更令人忧心的是,非法改装已悄然形成灰色产业链。部分商家为牟取暴利,公然销售超标灯具;线上平台监管缺位,让违规产品肆意流通。

  据悉,《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虽已覆盖生产、销售、登记、通行等多个环节,为非机动车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制度支撑,但在电动自行车改装前照灯这一具体问题上,相关表述的模糊性导致实际执行面临诸多阻碍。

  《条例》虽明确禁止对非机动车进行影响通行安全的加装、改装,但对于“影响通行安全”的具体界定缺乏清晰标准。在电动自行车改装前照灯方面,何种程度的改装会被认定为影响通行安全,未给出明确说明。“例如更换高亮度灯泡、调整照射角度等行为,均应属于违规改装范畴,否则管控执法部门在查处时缺乏明确依据,容易引发争议。”在朱柯丁看来,根据现行条例,对非法改装经营行为的罚款上限仅五万元,相较于暴利可谓“隔靴搔痒”。路面执法同样举步维艰——交警缺乏专业设备识别改装灯具,车主一见检查就拆灯逃避,执法陷入“猫鼠游戏”的困局。

  新国标构筑全链条防火墙

  当上海的城市管理者直面这一安全盲区时,国家层面的强力支撑已经到来。由工信部、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强化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的意见》将于今年9月1日全面落地,覆盖了电动自行车从生产车间到城市街头的每一个环节。

  新国标首先在生产线筑起高墙。文件要求企业立即停止研发旧标产品,“倒排工期”推进符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的新车上市。

  市场监管部门将对认证活动全程监督,一旦发现质量风险立即暂停或撤销证书。更关键的是,自文件发布日起,企业申请旧标认证将面临严格评估——这预示着非标车的生产大门正加速关闭。

  销售渠道的管控则设定了明确的时间红线:2025年11月30日成为非标车的“最终大限”。此后市场上将仅允许销售符合新国标的车辆及配件。

  而面对道路上海量的在用车辆,各地也将推出以旧换新补贴,重点鼓励首次购车者、报废换新者,特别是快递、外卖从业者优先使用新标车。记者还注意到,新标准通过技术手段大幅提高了改装门槛。

  上海有望精准治理“灯光之患”

  面对新国标落地,上海正同步升级治理体系。朱柯丁建议细化条例内容,明确“改装”定义,将更换高亮度灯泡、调整照射角度等行为均纳入违规改装范畴,从而解决此前因表述模糊导致的实际执行阻碍,为管控执法部门提供明确依据,减少执法争议。

  同时,提高对从事拼装、加装、改装非机动车经营性活动以及销售拼装、加装、改装非机动车行为的罚款金额,使其罚款成本远远高于违规收益。“可以考虑增加其他处罚措施,如吊销营业执照、限制市场准入等,对违规商家形成强大威慑。对于生产不符合标准前照灯产品的企业,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朱柯丁表示。

  对于销售者,则要加强对其进货渠道的监管,要求其建立完善的进货查验制度,如销售违规灯具,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改装者,除了行政处罚外,若因改装灯具引发交通事故,依法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对于使用者,加大对其违规使用改装前照灯行为的处罚力度,如罚款、扣留车辆等,并通过交通安全教育等方式,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朱柯丁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销售市场的监管,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销售违规改装前照灯的商家。加强对线上电商平台的监管,要求平台建立健全产品审核机制,对销售违规灯具的商家进行封号处理,并将相关信息报送监管部门。

  交警部门加强路面执法力量,增加夜间巡逻频次,重点查处电动自行车改装前照灯的违法行为。配备专业的检测设备,如亮度检测仪、角度测量仪等,提高对改装灯具的识别和认定能力。利用科技手段,如电子警察、智能监控设备等,对电动自行车的行驶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发现违规使用改装前照灯的情况,及时进行抓拍和处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走近人大 B01明确“改装”定义 严惩“远光刺客” 2025-07-30 2 2025年07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