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暨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建设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与会专家聚焦培养高层次、复合性、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共同谋划知识产权专业学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机制。
构建“产业知识产权学院”新型培养模式
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马一德教授表示,当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突破传统法学范式,构建“产业知识产权学院”新型培养模式。知识产权教育应回归产业需求,围绕产业链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他呼吁,建立产教融合考核委员会,将企业实践成果作为学位授予的核心标准,推动学生深度参与专利导航、技术转化等实务。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党建伟副院长介绍了同济大学知识产权专硕培养方案的特色与创新。同济大学依托学校“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战略,构建“核心课程+特色方向+国际模块”的课程体系,探索“学术+实务”双导师制,邀请华为知识产权部负责人、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法官等担任行业导师,通过案例研讨、模拟法庭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务能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宋伟教授提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技术+法律+商业”三维能力体系。他建议高校增设“知识产权经济学”“技术转移与商业化”等课程,引导学生从技术创新、市场应用、法律保护等多个维度分析问题,推动知识产权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知产实践基地建设应注重“场景化教学”
厦门大学林秀芹教授认为,知识产权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懂技术、通法律、善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她提出,高校应推动学生深度参与专利布局、技术转化等实务,例如通过模拟公司运营、专利池构建等项目,让学生在实战中掌握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能力。同时,建议建立知识产权人才的国际认证体系,推动中国教育标准与国际接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黄玉烨教授表示,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敏锐的产业洞察力和实践能力,强调“技术+法律+管理”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她认为,知识产权的核心价值在于运用与管理,需要在系统学习法律规则的基础上,结合专利布局、商业转化等实践能力推动产业创新。
南京理工大学戚湧教授认为,数字化是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方向。南京理工大学正建设“知识产权大数据实验室”,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全球专利数据,为学生提供可视化的技术竞争情报。实践基地建设应注重“场景化教学”,例如模拟知识产权法庭、企业知识产权部等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实务能力。
江苏大学唐恒教授分享了知识产权案例库建设的经验。她表示,案例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桥梁。江苏大学正与法院、企业合作开发“知识产权经典案例库”,涵盖专利无效宣告、商标侵权诉讼等典型场景,并配套开发教学视频、分析工具包等资源。她建议教指委应推动全国案例资源共享,建立“知识点-案例-课程”联动机制,提升教学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朱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