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老旧小区“一键直达”,公园绿地“转角遇见”,家门口的宜居环境日新月异……上海正通过大规模城市更新行动,将民生福祉落到实处。昨天,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城市更新工作推进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至2025年6月,全市老旧小区改造面积高达3910万平方米,加装电梯8044台,显著提升居民生活便捷度和舒适度。
继2022年成片旧改收官后,“两旧一村”改造持续发力。零星旧改完成29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72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项目认定44个,老旧小区改造与加梯工程惠及面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市民身边的“生态福利”大幅增加。全市新增公园超300座,公园总数突破1013座,提前实现“千座公园”目标,其中862座实现24小时开放,真正实现“推窗见绿、下楼有园”。黄浦江、苏州河岸线贯通超100公里,世博文化公园、徐汇西岸自然艺术公园等高品质公共空间相继开放,“还岸于民、还绿于民”成为现实。同时,“美丽街区”建成260个,12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打开围墙,共享绿化空间,融入城市公共景观。
本市通过基础设施更新守护市民安全。上海完成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322公里,实施老旧燃气管道改造超1475公里,有效消除潜在安全隐患。新增海绵城市达标面积超126平方公里,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除此之外,本市“15分钟”生活圈更便利:家门口的服务配套持续完善。上海深化完整社区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着力补齐社区在文化体育、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等方面的服务设施短板,让优质公共服务近在咫尺。
“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注重解决好安全、居住、公共服务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主任王桢强调,上海在城市更新中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通过创新“圆桌会议”“政策上门”等机制,引导市民全过程参与,并将民情民意切实融入改造方案。
王桢表示,接下来上海将积极探索符合本市实际的城市更新新模式新机制,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规划为引领,科学制定城市更新目标任务。加快可持续的更新模式探索创新,更好服务城市长远发展。制定《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6—2028年)》,在2025年全力完成第一轮三年行动方案任务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未来三年的重点任务和更新项目。如,明确在2026年全面启动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2027年全面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继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动商业商务提升活力,促进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推动“一江一河一带”功能融合和品质提升,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