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王葳然
今年6月,年近八旬的王阿婆走进普陀区长征镇一社区调解室,寻求赡养问题的解决方案。原本“轮住”的养老方案,因王阿婆健康状况下降难以为继,而子女又为赡养费用争吵不休,使得赡养方案一拖再拖,成了她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近日,长征镇解纷中心采用“打感情牌、算明白账、走和解路”方式,妥善解决了这一纠纷矛盾。
调解员主动找来王阿婆的一儿一女,当面了解姐弟俩各自的意愿。儿子表示,自己退休金微薄,家庭开支大,希望姐姐多分担;而女儿则表示,父母从小偏爱弟弟,事到如今他也应该多尽孝心。
倾听姐弟俩的心声后,调解员敏锐察觉到,赡养老人的经济纠纷背后,是数十年的情感失衡——姐姐渴望被认可,弟弟则困于现实压力。为打破僵局,调解员引入“情感账户”理论。表示家庭关系就像银行账户,关爱、支持是“存款”,而忽视、指责是“取款”,当账户余额充足时,信任和亲密自然流淌;当账户透支时,任何小事都可能是破坏关系的导火索。
在调解员的引导下,姐姐道出了多年委屈,弟弟也理解了姐姐行为背后的情感动机。调解员就顺势普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强调赡养义务不因父母财产分配或以往家庭矛盾而免除。
打开情感之门后,经济问题仍是横亘在姐弟间的现实难题。调解员发现,双方争议焦点实为小额费用的分摊方式。为客观厘清责任,调解员协助双方梳理收支。王阿婆每月有退休金和存款,短期无需子女额外支出;长远看,护理费用可能成为负担。
对此,调解员提出“三步走”方案:一是明确母亲王阿婆账户优先支付费用;二是引入社区养老资源减轻压力;三是设定均摊兜底条款。这笔“经济账”,既保障母亲生活质量,又兼顾双方承受能力,强调了赡养非交易,而是血脉相连的责任。
经过3小时调解,姐弟俩重归于好,自愿签订协议。母亲随姐姐常住,雇佣保姆协助;母亲证照、账户由姐姐管理,弟弟保留查账权;费用优先从母亲账户支出,不足部分均摊。协议还特别约定弟弟定期探望,让方案浸润亲情温度。
【调解心得】
“清官难断家务事”并非无解,在法律框架内、在公序良俗约束下,算一算亲情账、经济账、家庭账,提倡家风和睦、家教敬孝、家庭美德,也不失为调解的一个好举措。
长征镇将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在重点保障特殊困难对象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辖区内优质资源,通过政策保障、法治赋能、代际融合等服务实际,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生态圈”,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更为舒适与安全的晚年生活。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