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上海这座常住人口近2500万的超大型城市,每天需要消耗数万吨粮食。如何端稳2500万人的饭碗?随着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粮食安全保障条例》,一份沉甸甸的法治答卷正式呈现。这部聚焦“收储供管节”全链条的地方性法规,将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申城粮食安全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立法筑牢“生命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部共十章六十五条的法规,是上海首次对粮食安全保障进行系统性立法,标志着上海粮食安全工作迈入全面法治化新阶段。它聚焦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应急、节约等关键环节,为这座城市的粮食安全量身定制了一张全方位“防护网”。
《条例》将稳定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在本地生产环节,强化耕地保护硬措施,明确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监督责任主体,确保农田姓“农”。同时大力提升科技兴农水平,推广智能农机装备,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并积极探索盐碱地改良利用新途径。为保护种粮积极性,《条例》健全生产者收益保障机制,优化财政支持政策。此外,上海独特的域外农场资源被视为重要“粮仓”,《条例》明确支持域外农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域外粮源稳定供给。
粮食储备是城市安全的“压舱石”。《条例》建立了市、区分级负责、分类储备的政府粮食储备体系,科学布局储备库点网络。为确保储备粮绝对安全可靠,《条例》规定承储主体必须严格实行“储备与商业性经营业务分开”,保证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在储备粮轮换上,除国家规定情形外,全部通过粮食交易平台公开竞价进行,确保轮换公开透明。
畅通的流通体系是粮食供应的关键保障。《条例》首次要求组织编制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建设与收储规模和供应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化设施网络。为保护现有粮食物流“大动脉”,《条例》规定规划资源、住建等部门在涉及重要粮食物流设施的土地、房屋征收前,必须征询粮食物资储备部门意见。在流通管理上,规范收购行为,明确运输管理要求,并强制相关经营者建立粮食质量安全档案,实现全流程可追溯。
如何让“好粮食”变成“好产品”?《条例》给出了产业升级的路线图。通过构建粮食循环经济产业链,引导企业创新经营服务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和长三角龙头的区位优势,发挥粮食物流枢纽、示范园区、城郊大仓基地的骨干作用,打造高效快捷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科技赋能成为重要驱动力,《条例》明确推广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低碳技术等前沿科技在粮食产业中的应用。在品牌建设上,强调加强粮食地理标志和商标专用权保护,着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社会美誉度高、质量效益好的上海粮食品牌集群。
《条例》明确提出“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构建长效节约机制。明确粮食节约的总体要求和发改、农业农村、粮储、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聚焦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五大关键环节,细化节粮减损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同时规定加强粮食节约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推动全社会形成爱粮节粮、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让节约粮食成为申城新“食”尚。
五大行动力促法规落地
法规的生命在于实施。在《条例》通过后,上海市粮食物资储备局局长沈红然当即表示,将以五大务实行动全力推动《条例》精神落地生根。
收好粮是基础。市粮储局将强化部门协同,主动延长收购服务时间,优化升级预约系统和收购信息系统,坚决杜绝“排长队、卖粮难”现象,让“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坚持优质优价原则,完善地产粮“价补分离”政策,统筹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切实保障种粮农民利益,确保颗粒归仓、粮农增收。
储好粮是关键。坚持“好库放好粮”,协调推动市、区两级粮库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基础设施能级。全市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储备粮库绿色仓储应用覆盖率已达100%。完善政府储备粮管理机制,优化储备结构,科学安排轮换进度,确保储备粮常储常新、品质优良。
供好粮是核心。常态保供与应急保供双轮驱动。一方面,加强“上海好粮油”区域品牌建设,运用储备吞吐调节、产销深度合作等手段,保障市场供应量足价稳质优,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发挥大市场、大流通和科技创新优势,推动粮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高效快捷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另一方面,协同相关部门强化应急能力建设,科学布局粮食加工业,重点提升应急运输和加工能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
管好粮是保障。深化依法管粮,强化粮食市场监测预警、政策性粮油库存检查、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等关键环节。同时,本市将健全跨部门、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规范粮食领域涉企检查,维护健康有序的粮食流通秩序。推进智慧管粮,充分运用粮食省级平台和智慧粮库建设成果,加强信息化穿透式监管,实现储备粮“来源可溯、库存可查、去向可追”。
节好粮是风尚。本市将深入贯彻《粮食安全保障法》《反食品浪费法》及《条例》,广泛开展粮食安全和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储存环节节粮减损,通过仓储设施升级改造、绿色储粮技术应用等,降低粮食储存损失损耗。营造全行业全社会知法学法、守法用法、爱粮节粮的浓厚氛围,让节粮减损成为城市文明新风尚。

首页



放大
上一版